“为万世开太平”的“程朱理学”,为何将后世带入苦难深渊(1)
美好的理想和誓语,并不一定带来美好的理想。
其实面对宋代的二程和朱熹,以及一系列他们的子弟来讲,我们都愿意相信他们开创理学,为往圣继绝学的初衷,都愿意相信他们继承儒家“道统”,振兴儒家的宏图志愿。
但是,为什么一个这么美好的愿望,却将华夏文明带入牢笼之中?
“程朱理学”给中华文化带来的痛,它本身存在的理论缺陷、致使它在实践中走入歧途的内在根源,值得我们现代人再三挖掘。
先列三条纲目:
第一,狭隘的哲学观,和错误方法论,导致中国上古以来的“君主制”制度缺陷,更加严重。
第二,反人性的价值观,必然带来对于人性的极大戕害。
第三,“道德极致化”缺陷,必然带来虚伪的世风,死气沉沉的创造力,和混乱的价值观。
先说第一条。
狭隘的哲学观,和错误方法论,导致中国上古以来的“君主制”制度缺陷,更加严重。
关于这一点,前面文章《画地牢笼》诸篇已经详细阐述。这里简述一下。
“程朱理学”的哲学观,是十分狭隘的。
虽然它从上古文明中,继承了一个“道”的“创世主”,换了个名字叫“天理”,这一点和上古文明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下面一条“非逻辑延伸线”,将天理最后引向了“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理。”
通过这样的“非逻辑关系”,原本是“天道(恒常之道,最高法则)”的“天理”,变成了君臣父子。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谈到:上古文明的制度架构,天生存在的三个弊端:
第一,是对贤明君主的严重依赖;
第二,是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缺乏平衡制约因素。
第三,重整体,轻个体,缺乏对个体本身的发掘和培育。
“程朱理学”的思想,不但不能弥补上面三个弊端的缺陷,反而变本加厉,让三大弊端的缺陷更加厉害,从此深陷文明自身泥潭,难以自拔。
真的忍不住叹一声:厉害了!我的“程朱”!
上古文明的“天道”哲学,是上天规定的“最高法则”,君主要遵循,大臣要遵循,百姓也要遵循。
“程朱理学”变为“纲常之道”,父子君臣,让原本就缺乏制衡的君臣关系,进一步失衡。
虽然“纲常之道”也规定皇帝的职责,但是皇帝不遵守,臣子是没有办法的。比如朱棣从燕王的身份篡夺政权,杀了多少忠臣?惨死的纪弦、方孝孺,整个明朝直到灭亡,没有得到平反。
道义何在?
再比如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臣子有什么办法?但是如果不上朝的是臣子,那就非常严重了。
清代学者戴震在总结“程朱理学”思想对社会的危害时,说: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货贱,虽失,谓之顺。卑行、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顺,谓之逆。……”
既要强调“尊者,长者”,又要强调“顺和逆”,无形之中就强化了尊长的地位。导致原本就强弱失去平衡的天平,更加倾斜。
所以“程朱理学”以“君臣之道”为天理,加剧了“君主制”制度的弊端,造成明政的无比黑暗。
对人性的极大戕害
“程朱理学”的理念,践踏生命,本身就是反人性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对于女性的戕害尤其严重。“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伤害扩大到更多儒家士人身上。
华夏文明的一个弊端,就是轻视个体,“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变态思想,严重违背了人性,让这个弊端直接变成杀人的工具。
这里面,最令人震惊的,就是明朝的“殉葬制度”的死灰复燃。
因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但凡和皇帝有过“名节关系”,比如送给了明朝皇帝做“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任何一种妾媵关系,不管这种关系是名义还是事实,
这些女性全部都存在“名节关系”,皇帝死去,就要殉葬。
有位从藩属国那边外来的女性,不过十二三岁,在奶娘的带领下刚刚进宫三天,皇帝就死去了。
然后这位女孩子就被要求“殉葬”,因为她名义上属于皇帝的妾室。
女孩子哭着叫“奶娘”,被残忍剥夺生命的时候,
那位声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家,是不是九泉之下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整个明朝殉葬而死的女性,到底有多少?这个数量,超过了整个中华历史。
这斑斑血泪,是上古文明之错吗?是儒家之错吗?
“殉葬制度”在明代死灰复燃,根本原因,就是思想理念的原因。上古圣主明王,包括儒家的孔孟之师,都对“殉葬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然而“程朱理学”下,这一反人类的制度再度兴起。
试问:这是儒家文明的过错吗?这是孔子的过错吗?
这只能说明:“程朱理学”根本就不是孔子思想,更不是上古文明之道。
这个黑锅,儒家文明不背。
“程朱理学”给人性带来的伤害,下一课继续。
未完待续,很快回来。
文子国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重修伦理,再建道德。 内含:文子国学活动讯息 昆曲文化和“昆曲十六讲”课程 诗经文化 乐府文化 唐风宋韵 盛世元音 道德经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26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