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红军下辖四个军,军长都是谁?建国后成就如何?
为了抗战救国、解放人民群众,我们的革命先辈建立了红军这样一支人民的军队,经过多年发展,成长为战火纷飞的中华大地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时的红军分为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南方八省游击队、陕北红军,每一支红军都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将领。
其中陕北红军的名气相比起其他几支红军,略显得不为人所知,可他们的作用却不可小觑。
当时的陕北地区比较落后,蒋介石的力量在这里不强,小军阀们也无法发展壮大。
陕北红军正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成立起来,凝聚了各地觉醒的无产阶级战士,建立起一支具有战斗力的人民武装,与其他几支红军遥相呼应,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建国之后,各支红军队伍的将领成就却不尽相同,红一、二、四方面军以及南方八省游击队都有将领晋升为元帅,只有陕北红军里没有出元帅,到底是为什么呢?
陕北红军在与红军主力胜利会师后增设了四个军,从这四个军军长的经历与成就中,我们或许能略窥一二。
第二十七军——贺晋年
贺晋年出生于1910年10月1日,年轻时曾经是当地江湖上有名气的豪侠,为人义气豪爽,经常打抱不平。
后来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认为跟随共产党才是让乡村父老过上好日子的正道,于是在192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因此成为了陕北红军的创建者之一。
当年他带了二十几个人一起投身革命,在陕北红军成立后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挥官。
1934年到1935年,贺晋年在陕北游击队陆续担任了骑兵大队副大队长、游击支队政治委员、总指挥部参谋长、独立师第1团团长。
在各个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随后率领部队与四十二师会合,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作战。
此后他陆续参加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为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6年12月,毛主席亲自签署军令,任命贺晋年为红二十七军军长,成为陕北红军新增建的四个军的军长之一。
1947年,东北的土匪活动越来越猖獗,贺晋年奉命来到东北合江,担任合江军区司令员,执行剿匪任务,也正是在这次剿匪中,贺晋年的名气响彻全中国。
谢文东、张雨新、李华堂、孙荣久等当地土匪恶霸均被一扫而清,其中还包括跟日本人有勾结的汉奸。
这次剿匪实实在在地巩固了东北根据地,让当地百姓能安稳生活,革命也能放心发展,著名的小说和电视剧《林海雪原》就是以贺晋年剿匪为原型之一进行创作的。
后来,贺晋年陆续担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防空部队司令员、卫戍部队司令员、装甲兵部队司令员,最终在1955年的授衔名单里,贺晋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第三十军——阎红彦
阎红彦出生于1909年10月26日,小时候家境贫寒,在私塾上过一段时间学,最终因为家里没有钱交学费而不得不辍学。
15岁的时候,阎红彦为了生活,不得不加入陕北军阀的手下当一个大头兵。
不过在当兵期间,阎红彦接触到了共产党的思想,逐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一年之后,阎红彦就毅然决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3月,阎红彦担任了第三十军军长,成为陕北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解放战争期间,阎红彦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参加了大量重要战役,立下汗马功劳。
挺进大别山的时候,部队缺衣少穿,有的士兵还能坚持,有些伤员实在是坚持不住。
这个时候阎红彦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对资本家和商人做了不少工作,基本解决了吃穿问题,让士兵们能继续坚持下去,这一件大功得到了邓小平的称赞。
后来,阎红彦带领部队陆续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西南战役。
建国后成为地方官员,主管过重庆、云南、成都等等地区的经济发展。
1955年授衔时,阎红彦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因为当时授衔一般是授予在军队系统任职的人,那个时候阎红彦已经离开了军队,转去四川省担任副省长了,授予阎红彦上将军衔,让人倍感意外。
有人认为阎红彦能担任上将是因为捡了老上级贺晋年的漏,也有人认为阎红彦是陕北红军的代表所以才被授衔上将。
其实,阎红彦的名字是主席加上的,主席认为阎红彦长期以来与中央保持一致,工作态度积极勤勉,堪称鞠躬尽瘁,那么无论他身处什么岗位,都应该授予他应得的军衔。
第二十八军——宋时轮
近期大热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里,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其实也是陕北红军出身的。
1907年9月10日,宋时轮出生在湖南醴陵北乡黄村,后来进入了吴佩孚的军官教导团进行学习。
19岁那年,宋时轮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同时也加入了共青团,第二年就加入了共产党。
那个时候国民党阴谋陷害共产党,宋时轮也被牵连入狱,出狱之后他开始组建游击队,与敌人进行游击作战,同年被编入了中国工农红军。
在中央苏区数次反“围剿”作战中,宋时轮都有优秀表现,他还随军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之后,成为陕北红军举足轻重的将领。
1936年,宋时轮担任了第三十军军长,但不久之后就交接给了阎红彦,后来宋时轮担任的是第二十八军军长。
真正让宋时轮扬名天下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长津湖战役。
抗美援朝大致可以分为五次大型战役,长津湖战役是第二次大型战役里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战役之一。
当年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经历了跟美军的作战后,需要时间休整和补充物资,而美军麦克阿瑟将军即将发起圣诞攻势,在这样紧急的状况下,宋时轮率领的第九兵团临危受命,紧急前往前线战场。
当时为了保密,作战任务只传达到营级,很多士兵在火车上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打仗,直到温度越来越冷,大家才意识到这是要跨过鸭绿江去打美国人。
由于战局紧张,第九兵团入朝仓促,出现了很多困难。
比如原计划1950年11月25日开始进行作战计划,但第九兵团无法按时到位,经过宋时轮的请示,作战时间变为两天后的27日。
后勤补给也是一大问题,入朝地点经过一次临时变更,因此第九兵团没能按计划换装冬衣,很多重型火力也没能带到前线。
11月27日夜,宋时轮率领第九兵团发起正式进攻,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分割在长津湖周围四个地点,准备按计划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战役一开始,志愿军和联合国军还互有胜负。
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合国军逐渐被志愿军精妙的战术配合击退,在撤退过程中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付出了巨大代价才从志愿军的围追堵截中成功突围,撤离了战场。
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可是宋时轮的第九兵团也有很大的损失。
因为缺衣少穿,战士们要依靠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在冰天雪地中坚持作战,很多战士没有死于美国人的子弹,而是死于朝鲜的寒冬。
第27军80师242团第5连最为悲壮,全连只有两个人活了下来,剩下所有战士都以战斗阵型冻死在阵地上,令人闻之落泪。
战士们的坚持和牺牲没有白费,长津湖的胜利是东线战场的巨大胜利,第九兵团击败了联合国军,完全控制了战场,甚至在战场上第一次成建制歼灭了美军的一个团,创下了我军军史上的纪录。
同时,西线战场上的美军也遭遇了战败,东西线同时战败,让美军开始认真考虑全面撤退。
可以说,宋时轮的第九兵团在此次战役中的表现,称得上是扭转战局的巨大战略胜利。
1955年,因为战绩突出,宋时轮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第二十九军——李仲英
李仲英1910年出生在一个赤贫家庭,家里情况非常不好,他不得不从小就去县城里当学徒谋生。20岁的时候,李仲英为了谋生,跟贺晋年一起参军。
参军的第二年,陕北游击支队就成立了,李仲英担任连长,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带领部队四处征战,成为陕北红军不可或缺的一员勇将。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扩编陕北红军,新组建了第二十九军,军长原本是肖劲光,肖劲光调任参谋长之后,第二十九军军长就由李仲英担任。
在军事才能上,李仲英毫无疑问是优秀的,但是过惯了战场生活的他,也被战争中的习惯拖累了晋升之路。
大同解放之后,华北地区已经无仗可打,那个时候的李仲英是第一野战军第八军第二十三师的副师长,他受不了这样安静的环境,申请回到仍有硝烟氛围的西北。
长期身处战争环境,让李仲英浑身上下满是伤痕,他身上至少有15个弹孔,肺功能也因为战时受的伤而严重受损,呼吸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就像风箱一般。
那个年代的医疗技术不发达,没有办法彻底治愈李仲英的伤势,李仲英不得不吸食鸦片来止痛。
当时中央负责人鉴于李仲英的特殊情况,是允许他吸食适量的鸦片用作医疗的,但是李仲英碰了鸦片之后就无法戒掉,此后多年一直保持着吸食鸦片的恶习,这让他原本就不太好的身体情况雪上加霜,肺功能没有好转,反而又因为鸦片对身体的损害而更加痛苦。
这样的身体状况很难应对高强度的工作,上级体谅他的难处,给他安排了一些相对比较轻松的工作。
李仲英此后担任过陕西省农牧厅副厅长、林业厅副厅长、水利厅副厅长,工作比较安稳,不过也因此错过了1955年的授衔仪式。
1961年,李仲英战时留下的旧伤发作,年仅51岁就因病去世,葬于西安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