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苏联弄垮让红旗落地的戈尔巴乔夫 悠然活到了91岁
91岁的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死了。
2022年8月30日以来,这个被世人漠视、轻蔑的名字再度上了热搜。
作为极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戈尔巴乔夫九十一年的人生旅程并不算短,而他留给世界的影响将会比他的寿命更长。
生前便饱受争议的戈尔巴乔夫,不仅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还曾被美国总统里根授予了首枚里根自由勋章,被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授予了象征俄罗斯最高荣誉的圣安德烈勋章。
可无论如何,死后的戈尔巴乔夫也不会安宁。
因为他从政的溴事,留给东方许多国家政要可以借鉴的深刻教训太多了。
历史学家和政治家或许对戈尔巴乔夫的“功过是非”会做出客观分析及评价。但作为普通百姓,对他印象良好的似乎不会太多,尤其是怀念强大的前苏联的人们,会对他诅咒不止。
戈尔巴乔夫生前自己认为,他的遗产主要有三个:一是让前苏联成员国获得独立,并彼此间建立了睦邻关系;二是开启了前苏联国家的民主化道路;三是俄罗斯终结了与美国和西欧的敌对关系,开创了与西方正常关系的新时代。
现在看来,戈尔巴乔夫说的这三条都打了他的脸:
被他视为成就的前苏联成员国独立但并非睦邻;所谓的民主化道路几乎都不顺畅;尤其俄美关系,不仅没有终结敌对,反而愈发紧张。
西方国家把戈尔巴乔夫称捧为结束冷战的“英雄”,但更多俄罗斯人则把他视为弄成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
普京曾说,俄罗斯历史上有两个最大的罪犯,一个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另一个则是戈尔巴乔夫。他们都是把权力扔到地上,让疯子去捡拾的怯弱者。
搞垮苏联,他难脱干系
曾称雄世界的强大的“红色”苏联轰然解体,是二十世纪人类最惊心动魄的事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极为深远。
有人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抗、东西方冷战和两极体制的最终结束。这应该也是事实。
那么谁应该对苏联解体这一重大政治事件负责呢?
很多政治人物、媒体评论家包括怀念苏联体制的人,都毫不犹豫地把罪责指向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在任时推动的所谓苏联政治改革,始于1988年。
他把改革主要方向瞄准了政治全盘西化,从而一举造成苏共党政分离。
而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完全是在经济改革停滞不前的情况下被迫做出的决定。
可以说,前苏联最终解体,戈尔巴乔夫的个人影响和为政举措,起到很大作用。
他虽然操纵苏联改革,却既没有能力缓解当时苏联的经济困境,也没有能力击败想要搞垮前苏联的一些政治对手。
在外交政策领域,戈尔巴乔夫1987年宣布了他的“新思维”,核心是拒绝与资本主义阵营国家对抗。他决定从阿富汗撤军,与西方国家签署了多项丧失苏联利益的减少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协议。
勃列日涅夫主政苏联时期,苏联凭借石油经济曾繁荣一时。但到了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世界石油行情已经从40美元下降到27美元。苏联虽然拼命提高产量,仍难以重现辉煌。
坐上苏联政权第一把交椅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很想搞出一番事业,可谈何容易。
他深知苏联的积累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厚重不已,不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已经难以为继。
但事与愿违,戈尔巴乔夫的步子迈得急又太大,已成泥足巨人的苏联根本跑不动了。
尽管如此,1986年初的苏共二十七大,仍然确立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路线。
他在会上的报告中选择用“进入发达社会主义”代替“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提出“加速战略”和实行“彻底改革”的方针,推行所谓的戈氏“新思维改革”。
在经济上,他强调私有化,开放自由市场,梦想让经济重获活力。但其所作所为,反而取消了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造成寡头经济,促使国家经济进一步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降低,老百姓怨声载道。
在意识形态上,戈尔巴乔夫试图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导致了一部分亲西方政客乘机夺权,兴风作浪,开始肆意诋毁苏联历史和苏联制度,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大肆赞美、顶礼膜拜,使苏联全社会在思想上出现极大混乱。
在政治上,戈尔巴乔夫发誓要彻底摧毁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改变社会的方向。他甚至自称,自己早就不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因此在上任后便企图用“西欧式的社会民主思想”来改造苏共。
戈尔巴乔夫自以为是用多党制取代一党制,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这在事实上取消了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致使军队“非党化”和“非政治化”,指挥权落入他人之手,导致了苏联政治根基动摇。
戈尔巴乔夫以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进步的,符合历史潮流的方向,代表了人民利益的。他以为他推动的改革,国家会富强,人民会幸福。他以为只要亲西方,和他们和平共处,世界就会从此太平安定。
可是,现实狠狠打了戈尔巴乔夫一记响亮耳光。
在他的折腾下,曾经强大到让整个世界都刮目相看的红色苏联,曾经叱咤风云于二十世纪的伟大国家,曾经让所有的穷苦人民都满怀希望的社会主义阵营核心,顷刻间亡党亡国,政权垮台,权力易手,百姓陷入痛苦深渊。
有人幽默形容:1991年苏联红旗落地,而戈尔巴乔夫却坦然地活着。
苏联解体的若干年后,戈尔巴乔夫曾多次由于苏联解体的问题被起诉过。
1991年11月4日,苏联检察院就曾对戈尔巴乔夫进行过起诉,但迫于压力,很快又取消了;
2013年5月,俄罗斯REX通讯社与一些网友在网上传发了一份有几千人签名的请愿书,要求剥夺戈尔巴乔夫的圣安德烈勋章。他们认为,把俄罗斯的最高勋章奖给一个亲手毁掉苏联的罪人,这是对那些建成并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苏维埃国家的人的有意的侮辱;
2014年4月1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中三个党派的一些议员致函俄罗斯总检察院,要求俄罗斯总检察长尤里·柴卡对苏联解体事件进行调查。戈尔巴乔夫被指控建立了他所领导的苏联国家委员会,建立这个机构和对这个机构的授权,违反苏联宪法。为此,他们要求追究戈尔巴乔夫解体苏联国家的刑事责任···
想一想,戈尔巴乔夫面对这些,他的生活能风平浪静吗,真不知道他是怎么熬到91岁的。
对美国充满幻想,卑躬屈膝
出身苏联普通家庭,从小便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戈尔巴乔夫,成为国家领导人后,竟然对美国心存无限幻想和美好期待。
冷战时期,美苏长期对峙,双方在民族、宗教、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尖锐对立,美国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要搞垮苏联的战略目标。
掌权后的戈尔巴乔夫,面临苏联内部出现的严重问题,幼稚地寄希望于美国的指导和援助,幻想在美国的帮助下,让苏联成为一个“自由而繁荣的国度”。
苏联解体三十多年来的事实证明,美国人从没有真正想帮助苏联强大起来,反而一再扼制俄罗斯,要“革”俄罗斯的命。
回顾历史可知,当时,美国得知戈尔巴乔夫有自由化、西化的思想倾向,乐不可支。一些美国政客、学术界、媒体界精英,不惜用各种肉麻的桂冠、褒奖,大肆给戈尔巴乔夫灌迷魂药。
戈尔巴乔夫从西方那里获得了不少荣誉,甚至还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但苏联国家却在戈尔巴乔夫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分裂和混乱。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在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即发表讲话, 表示希望同美国停止军备竞赛,冻结核武库和停止部署导弹。3月12日,双方即开始在日内瓦举行新的军控谈判。
在谈判之初,苏联还坚持要求把消除中程导弹、削减战略核武器和禁止太空武器试验挂钩,力图打掉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但美国拒不放弃该计划。
见此状况况,戈尔巴乔夫立即作出重大让步,不再坚持要美国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同时在欧洲中导问题上接受了美国的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陆基中程导弹的建议。促成双方在1987年达成并签署了全部销毁陆基中程导弹的条约。
1990年,戈尔巴乔夫在限制军备谈判中,再次又对美国作出重大让步,于1991年和美国总统里根签署《全面消除中导条约》和《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
这两项条约的达成与签订,有利于世界和平是不假,但苏联失去了什么,大概路人皆知。
据说,美国不仅给了戈尔巴乔夫名誉,还给了他实实在在的利益。戈尔巴乔夫夫妇,通过获得诺贝尔奖以及后来在西方出书等方式,获得了数百万美元收入。
在绝大部分苏联民众依然生活很艰难的时候,戈尔巴乔夫率先实现了他们自己的“美国梦”。
结束与中国的紧张关系
这应当是戈尔巴乔夫在位时干得为数不多的正事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1989年5月,应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邀请,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自五十年代末双方关系紧张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对华的首次访问。
中苏两国领导人就两国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随后发表联合公报,宣告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的《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会见追忆》介绍,这次会见有两个具有政治含义的礼仪安排:
邓小平提出,对苏联人仍以“同志”相称、与苏联人见面时“不拥抱”。
其中“不拥抱”这三个字,形象地勾勒出中苏关系未来的定位:睦邻友好合作,而不是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那种结盟“抱团”。
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苏联的命运》中也曾写道这次访问:
“我与邓小平以及其他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结束了两国三十年的疏离,使两国关系得以恢复并走上友好的轨道。”
他还在该书中引用了中国前外交部部长钱其琛的一段话:“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和政治家,其缺点和优点自然有待后人来评价。但是他此次访问北京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必将在中苏关系史册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顺带说一句:
戈尔巴乔夫下台后,政府给他的退休金是按国家干部最低职务工资计算的,因此他的收入并不多。再加上苏联解体后的几年俄罗斯经济动荡,使他的个人经济状况很不乐观。
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以及支付戈氏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工资,戈尔巴乔夫只好放下身价,寻找赚钱出路。
1997年,他带着他的外孙女一起出镜,为一家知名的快餐店拍了一条代言广告,一下子赚到了16万美元。
除了接拍广告赚钱,戈尔巴乔夫还通过不断写书赚取稿费。
有人统计,巴乔夫在1992年到2006年的14年内,就写了80多本书,其中最知名的是他他的《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仅这本畅销书,让他赚到了几百万美元的版权费。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