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 - 有些人的恶是天生的,不要奢求他们会变好
热门英剧《神探夏洛克》里的主角夏洛克称自己为“高功能反社会人格”。
他智商极高、情感冷漠、不遵从社会良俗,但由于他在剧中代表着“正义”一方,虽然他是反社会人格,但依旧得到大家的喜爱。
英剧《神探夏洛克》
然而现实中的“反社会人格”就没有这么浪漫了,而是令人极其愤怒且悲哀的。
上海无故砍杀2名小学生的凶手说:我就是要报复社会。
南昌无差别杀人的凶手说:只想拉个垫背的,谁漂亮我杀谁。
北大包丽被男友牟林翰折磨致死,出事后牟林翰非但没有承担救治责任,还狡辩自己的恶劣行径。
通常情况下,灭门惨案、连环杀人案的罪犯都是反社会人格者。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叫无良症,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他们即使做了坏事被抓到,也只是受到表面的惩罚,其内心丝毫感觉不到伤害别人而所受的煎熬。
他们无同情心,无责任心,无恐惧感,犹如行走的丧尸。我们以为这种人都是极少数的存在,事实上,更多非暴力型的反社会人格者就潜伏在我们身边。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每 25 个人中,就有一个反社会人格者。而具体到东亚包括日本、中国在内,这一数据降到 1%,但也意味——每 100 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反社会人格者。
Part 1:无良症案例
一个没有良知的高智商成年人会是什么样?
有一个少年,叫斯基普。
他天资聪颖,帅气逼人,特别会讨老师欢心;
他家境富裕,12岁就开始盘算自己能从父母手里继承多少遗产;
他8岁时最喜欢的事情,是在湖滨别墅度假时,在湖边用剪刀戳死青蛙!
相关纪录片截图
你觉得斯基普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A.高智商罪犯者,掌握了欧洲最大的犯罪集团
B.无固定工作的街头混混
C.杀害父母及妹妹谋取遗产的通缉犯
D.心理阴暗、能力平庸的普通上班族
E.被孤立在社会边缘,自杀
以上答案皆不正确。
根据上面的描述,我们很容易认为斯基普长大后会变成一个杀人凶手。他或许会为了钱杀死父母,或自杀而死,或被关进一家戒备森严的监狱。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斯基普从来就没有杀过任何人,至少没有直接动手,他也没有进过任何一所监狱。相反,不用继承父母的财产,他已经在36岁之前顺利地成为公司董事会成员之一,51岁成了首席执行官。他迎娶了一位美貌温柔的亿万富翁的女儿,生育了两个孩子。在外人眼中,他重视家庭、事业有成,完全是一个成功好男人的形象。
你或许回问:这怎么可能呢?他恢复成正常人了吗?他改过自新了吗?
并没有!
斯基普实际上是一个无良症者,他不爱任何人,包括他的妻子,他只是看上了她带来的财富与家世背景,并且他清楚地知道她会容忍他的不负责任和拈花惹草。
(多数外人看到的,只是斯基普那张英俊的面孔罢了)
他喜欢利用自己的聪明操控他遇到的所有人,若是你不服,恐吓、攻击将会发生在你身上。
他曾经性侵一名女性下属,因其没有乖乖就范,就拧断了她的胳膊。被他毁掉事业和人生的人并不在少数。而公司因为他带来的大量业绩,往往为他的这些劣迹买单,息事宁人。
Part 2:良知是什么?
假设一个人,他出门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并且他开完会就得立即出差。但半路他想起自己忘记了给家里的宠物狗准备食物,于是他选择放弃参加会议,先回家安顿好自己的狗再去出差。
我们可以说他是具有良知的吗?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他这么做可能是因为其他动机:
他受不了 “出差回来看到家里的狗死在了厨房地板上”他担心狗饥饿的哀嚎会让邻居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他不希望自己是个虐待动物的卑鄙小人这些,都不是良知。
良知是他对狗有感情,只要一想到在他出差期间,狗会一直又饿又渴,他心里就受不了。
良知,是一种建立在情感依附上的义务感。
它会激励我们做出看似不符合理性判断、甚至有损自我的决定。
Part 3:良知的起源
良知,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对一些6~16岁的孩子做了调查,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依循一个普适的过程:
7~10岁,处在道德成规前期,他们会顺从成年人的权威,并遵守规矩,因为对赏罚具有了预期判断。
10~13岁,进入道德成规期,他们对权威有了抽象的概念,有了服从的意愿。
13岁以上,处于道德成规后期,形成抽象的道德原则,并按其行事以满足自己的良知,而非他人的认可。
Part 4:当良知沉睡时
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揭示了良知在什么情况下会陷入深度催眠。
米尔格拉姆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记录了一项令人震惊的实验,它甚至向我们揭秘了二战时期纳粹分子的行为动机。
1) 实验过程
主持人向两名实验者解释,该实验是研究“惩罚行为对学习效果起到的作用”。
其中一人被指定为学习者,他需要记一些词汇,如果犯错,就得接受电击,每错一次,电击强度都会增大。
另一人被指定为“老师”,主持人要求他操作“电击发生器”,上有30个不同档次,从15伏一直到450伏。每当学习者犯错误,老师就按规则执行电击。
事实上,学习者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演员,是主持人的合作者,并且他根本不会受到电击,“老师”才是真正的实验对象。
实验中,主持人米尔格拉姆教授会身穿白大褂站在“老师”身后,冷静地用语言敦促坐在电击发生器旁的老师继续操作,无论“学生”在另一个房间如何痛苦、扭曲地喊叫。
2)实验目的
在于揭示研究对象(老师)需要经过多久才会因明确的道德使命而违抗米尔格拉姆的权威。
3)实验结果
米尔格拉姆分别对40名不同的实验对象重复了这个实验过程,其结果令人震惊。
有34个人在确信学习者被绑在椅子上并遭到电击的情况下,甚至学习者要求退出试验时,还是会继续电击他们。
并且,其中有25人(即62.5%)从来没有违背过主持人的要求,一直按到最后一档450伏的电钮为止。
米尔格拉姆的另一版实验里,他用“普通人”代替了“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服从命令的人从62.5%下降到了20%。
其他几所大学用米尔格拉姆的方法重复了这些实验,很快就对男女两种性别分别累积了1000个案例,而且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人,但实验结果还是如出一辙。
4)实验结论
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只要他们认为这个命令来自一个合法的权威,就不会去管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且他们也不会受到良知的约束。
Part 5:反社会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1)基因
反社会人格特征最多可能有50%的影响来自先天。不过,这种极为复杂的性格特征不太可能由单一基因决定,而是由许多基因共同作用所致。
2)早期情感依附障碍
人在婴儿期时,如果和抚养者的情感依附出现了问题,长大后便难以与人建立正常的情感依附,这可能会导致其罹患无良症。
3)社会文化
强调集体文化的一些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和日本),反社会人格者相对较少,在更强调“个人”“独立”的西方文化中,反而出现了更多反社会人格者。
英剧《神探夏洛克》
Part 6:反社会让人格的特征
1. 反社会人格的临床诊断特征
根据目前精神病学领域的权威机构,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四版)》 ,如果一个人至少拥有以下7个特征中的3个,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确诊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2. 反社会人格者的常用招数与识别
1)喜欢毫无顾忌地使用自己的魅力,因此通常在他人看起来魅力惊人;
2)因为无恐惧感,所以对刺激的需求多过常人,并且喜欢拉人一起冒险;
3)具有超强的识别好人的能力,一看就知道谁好欺负、好控制、容易骗;
4)喜欢伪装, 装可怜,装有正义感。(北大包丽案,男友牟林翰就是如此)
Part 7:自我保护的13条法则
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的。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的影响。当考虑跟某人建立新关系时,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对方的主张、承诺和责任。质疑权威:他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提防马屁,理智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过分夸赞。分清尊敬和害怕的区别,要搞懂自己的内心啊。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以为自己能赢,不要以为自己能够轻易改变一个人。避开无良症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你知道柿子都被捡软的捏。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咽下这口气,及时止损。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帮他们隐瞒其真实性格,不然你当了圣母却间接伤害了其他人。捍卫自己的心智,不要让他们说服你相信人性本是一种失败,大多数人是有良知的,这个社会是美好的。好好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报复,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留美学者章莹颖绑架案,嫌犯被捕时竟还自如微笑;杭州保姆纵火案,一把火,将一个原本美好的家庭烧得支离破碎……
这些案件令人震惊之余又惶惶不安。谁也不知道,自己身边是否就潜伏着一个无良症者,不动声色就能将你的人生摧毁。
这些无良症者,或许天生就没有任何良知的感觉,我们能做的,就只能辨认出他们,并远远避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