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野》:养母放弃,生父放养,却因一对兄妹,他才拥有完整的家
《撒野》是两个少年相互救赎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17岁被养母放弃,而被迫回到生父所在的城市钢厂生活的蒋丞,意外遇见“钢厂小霸王”顾飞。
蒋丞才被养母放弃,又被不靠谱的生父放养。
他渴望理解、温暖和家,却只能通过冷漠、暴躁和逃离,来掩饰自己的孤独、失望和脆弱。
而自小生活在钢厂的顾飞,却有着和同龄人不相符的成熟与疏离。
他明明很有才华和天赋,却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隐藏自己的光芒。
他为家人付出和牺牲,却拒绝身边人为他辛苦。
一个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却不得不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一个与这个城市融为一体,却渴望挣开枷锁的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和交往中,逐渐看到了别人眼里不一样的对方。
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被相互吸引,后彼此救赎,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成为彼此的家人。
而关于救赎的表现方式和意义,就藏在看似意外的设定,其实合情合理且有迹可循的讲述中。
关于意外的设定:顾淼被初来乍到的蒋丞捡到,从而与顾飞有了交集。
一切看似意外,其实都是合情合理、有迹可循。
顾淼第一次见到蒋丞,就被他周身散发出来的,和钢厂这座城市格格不入的气质所吸引。
所以,才会毫无防备地跟着蒋丞走。
顾淼是顾飞被禁锢的灵魂,趋光性是她的本能。
也因此,蒋丞才和顾淼的哥哥顾飞有了交集。
自闭的顾淼对蒋丞莫名的好感和亲切感,同样引起顾飞对蒋丞的注意。
二人在不断地相遇和相处中,逐渐相互被吸引、欣赏、爱慕和救赎,最终有了这个让人感动不已的《撒野》故事。
最初,我以为作者如此设定蒋丞与顾飞的相遇,是为了显得二人相爱是上天注定。
如今却觉得,一切都是有迹可循。
首先,顾淼是一个生来就有自闭症的孩子。
她拒绝一切陌生的东西,包括环境、物品和人。
她对世界的一切认知,都来自于顾飞的教导。
可以说,顾飞就是顾淼的眼睛。
其次,顾飞喜欢把一切都归结为自己的责任。
他护着母亲,守着顾淼,甘愿禁锢起自己的灵魂。
而那种被禁锢着的纯净灵魂,其实就藏在顾淼的身体中。
可以说,顾淼就是顾飞的灵魂。
所以,顾淼初次遇见蒋丞,就对他产生了莫名的信任和好感,便是因为,她内心那个被禁锢的,渴望逃离钢厂这个地方的,属于自己,更属于顾飞的灵魂,被蒋丞与钢厂格格不入的气质所吸引。
随后,顾淼对蒋丞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亲热,又深深吸引了顾飞的目光。
顾飞对蒋丞的认知,又一点点传递给顾淼。
这是自眼睛,到灵魂的认知。
而在顾飞还没有意识到时,顾淼已经感知到顾飞对蒋丞的意义。
所以,顾淼对蒋丞的态度转变,其实就是顾飞对蒋丞的情感预言。
顾淼对蒋丞有过几次很明显的态度转变。
第一次见面时,就表现出莫名的好感;
才认识第二天,就来学校门口等蒋丞,并要蒋丞陪她玩滑板;
认识不多久,对蒋丞的亲热劲,已经超过认识多年的李炎;
主动亲了蒋丞,这是对谁都没有过的动作;
蒋丞上大学离开钢厂后,顾淼意识到蒋丞不会再回来了,所以对十一回来的蒋丞很冷漠,开启了自我保护的模式;
蒋丞和顾飞分手后,寒假带着许行之一起回来钢厂时,顾淼却又轻易原谅了蒋丞,并把买来的猫起名叫“丞哥”;
在治疗过程中,顾淼只要听到蒋丞的声音,看到蒋丞的脸,就会平静温顺起来。
与此同时,顾飞的反应:
从来不爱多管闲事的顾飞,却将因高烧而昏迷在自家门口的蒋丞,拖到自己的房间里休息;
认识不多久,两人就狠狠打了一架,顾飞却没来由觉得畅快与轻松;
不知不觉之间,顾飞已将蒋丞放在李炎、刘帆等老友的前面;
坦然接受了蒋丞无意识的亲吻;
十一见过蒋丞之后,感受到蒋丞为他付出的艰辛,而提出分手;
蒋丞寒假带着许行之回来后,在许行之和顾飞交流时,蒋丞睡着了,无意识喊出的一句“顾飞”,顾飞下意识地脱口接道:“在呢,丞哥”;这既是放弃抵抗,又是再次沉沦的表现;
而无论何时何地,哪怕是两人分手后重逢,只要蒋丞待在顾飞身边,顾飞就特别踏实,语气中都带着明显的雀跃与安心。
至此,我才更能理解,蒋丞为何一定要和顾飞一起承担顾淼的将来。
因为,顾淼就是顾飞的灵魂。
也更能理解,蒋丞为何不将复合的希望,寄托在顾淼的康复上。
因为,蒋丞从来没有将顾淼当做病人,而是明明沉睡却保持清醒的人。
所以,蒋丞很清楚,他和顾飞之间的问题,不是顾淼,而是顾飞自己。
灵魂从未沉睡,眼睛却需要勇气睁开。
顾飞睁开眼了,顾淼才会好;顾淼好起来,顾飞才没有顾忌;顾飞没有压力了,蒋丞才能被接受。
至此,才懂得这个故事中,关于救赎的意义。
对于顾飞来说,救赎于他,并非带他离开钢厂,向着更远的地方自由飞翔。
而是无论在哪里,做什么,都可以坦然释放自己的灵魂,勇敢睁开假装沉睡的双眼,去绽放,去精彩。
对于蒋丞来说,救赎于他,也不单单是自残破中完整起来,没有那么焦虑,也没有那么暴躁。
而是无论去向哪里,走向何方,都有一种踏踏实实的安全感。
不会再因为被否定,而焦虑;也不会再因为被放弃,而暴躁。
对于顾淼来说,救赎于她,不再是单纯地被顾飞圈起来,保护着。
而是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控制自己的情绪。
哪怕曾经受过伤害,也要努力向阳而生。
自残破中成长为阳光向上的少年,并带动身边的人,成为勇敢的追光者,这大概就是《撒野》这本书,带给我们关于救赎的思考和感动吧。
此外,这本书虽属于耽美文学类,但我觉得,把它单纯的解读为两个男孩之间的爱情,还是浅薄了些。
因为他们之间,不是因为爱情,而彼此救赎;却是因为相互救赎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情。
有些读者可能很难接受同性恋这样的设定,但我认为,同性恋的设定,更增加了救赎的色彩。
因为救赎不是从身体上给予彼此安慰,更是从心理上为彼此提供精神上的支撑。
相较于异性恋而言,同性恋在精神上,其纯粹程度和承受能力,或许更高更强。
柴静在《看见》中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
爱情,应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 。
所以,对于《撒野》这个故事,甚至说耽美这个类型的作品来说,耽美只是故事诠释的一个角度,而非决定故事好坏的核心。
好的作品,会对读者的产生积极鼓励和正向渗透的作用,而读者对作品的多角度理解,及深层次探索,也是对好作品的热情回应。
这对于喜欢并拥有撒野精神的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意义上的救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