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地理】西瓜雪、雪卷、雪馒头,和雪相关的地理考点整理

【玩转地理】西瓜雪、雪卷、雪馒头,和雪相关的地理考点整理

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知识

《沁园春·雪》言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自古以来,雪就被赋予了纯洁、无瑕之意,每逢大雪,必少不了吟诗作对、借景抒情之人。待到雪过天晴,阳光洒落,与冰雪交相辉映之时,白雪之上就宛如披上了一层艳丽的红装,分外妖娆。

不过,若白雪有一天真被“披了红装”,恐怕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2020年2月28日,乌克兰科学家在南极洲的一个研究站,分享了一张奇怪的照片。照片中的雪地被一片红色所浸染,看起来就像“流血”了一样,让人不寒而栗。不过,对于这个场景,有的人却显得十分乐观,因为在她们看来,被染红的雪就像西瓜沙冰一样,如果她们在现场的话,大概率会迫不及待地吃上一口。

意外的是,她们的猜测竟真的无限接近于“真相”,因为这一片被染红的雪地,的确会弥漫出一股淡淡的甜味,和西瓜的味道一样。乌克兰科学家曾实地考察过,每当他们在红雪地里踏出一步,红色便会随之加深,也就是说,这个“红色”是由内而外的,并不是从天而降的。为了一探究竟,科学家就采取了一点红雪样本,回到了实验室。

科学家观察后发现,雪地之所以会变红,不是什么动物遭到了大规模屠杀,也不是天上下了“红雪”,而是一种名为“极地雪藻”的微生物在起作用。极地雪藻在低温下会保持“休眠状态”,可是一旦温度升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或者被阳光直接照射,便会大量繁殖,并分泌出一种特殊的虾青素,用于防止紫外线辐射。另外,由于虾青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所以会呈现红色。

在自然界,这种异常的现象被称为“西瓜雪”,因为无论从颜色,还是味道上来看,红雪都像是西瓜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西瓜雪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在《自然诸短篇》中提到过这一现象,可见,他也是西瓜雪的目击者之一。不过,西瓜雪的出现却不是一个好信号,因为这间接说明了,南极气温正在逐渐升高。

与白雪相比,西瓜雪反射的阳光更少,所以雪会融化得更快,此消彼长之下,海平面就会不断上升。牛津大学教授Laure Zanna提到,近150年间,海洋吸收的总热量是全球人口每年使用能量的 1000 倍,这意味着,海洋的温度升高了。一旦海洋温度升高,相对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就会遭到冲击,洋流系统也会悄然发生改变。

还有,当南极冰川融化之后,淡水资源势必会减少,沿海地区的居民也要被迫迁移,被冰封南极动土下的上万种远古病毒也许会被释放,一旦这些病毒复苏,很难想象会对人类产生何种影响。因此,西瓜雪的出现,是大自然为人类敲响的警钟,如果不加以防备的话,也许后果会不堪设想。

雪卷是被风吹卷起的雪堆,通常是圆柱形,长的极像白色干草卷的雪卷最高能达2英尺,这些被风吹卷起的雪堆,形似蛋糕卷,多为圆柱形。雪卷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罕见景象。

气象学家对雪卷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些共同的因素,这些因素是雪卷形成的必要条件。最初,积雪需要有足够的粘性,当雪球滚起时积雪才能够结合到一起。在堆雪人过程中,最理想的积雪是那种密度较松的积雪,同时决定积雪粘度的气温应刚好在冰点以下。地面温度也非常重要,也应该刚好处于冰点之下,这样才可以在不同雪层之间提供少许的润滑作用

如果风力太大,只会将积雪整体移动或吹得到处都是。因此,雪卷一般形成于相对平整的地面上,而且风必须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持续地吹。如果是阵风,那么新形成的雪卷就很容易破碎。风还可以将树枝上、岩石上、悬崖上的积雪吹下来。吹落下来的积雪如果正好落到一片不稳定的雪地上,而此时风正好以某种速度吹过时,雪卷或天然雪球就形成了。

重力在雪卷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斜坡往往可以协助风力促进雪卷的形成。从树枝等同处落下的雪块落到斜坡上后,就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滚动,并越滚越大,到达谷底时可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雪球或雪卷。 

去年北京的一场四月雪为清明小长假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5日一位延庆网友拍摄的延庆雪景视频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这位网友发现在一个停车场上,积雪初融之后,形成的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壮观。

雪馒头的奇观出现,

很多人猜测是人为放置的,

但其实并不是哦,

下面来和科科了解一下,

雪馒头的形成原因吧。

停车场出现了一个个鼓鼓的雪球,形状看起来非常像馒头,这种神奇的现象十分罕见,甚至有网友怀疑是认为放置的,但其实雪馒头确实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自然形成的。

在图片中可以看到,停车场上铺着方形的地砖,在一片空着的车位上出现了一个个白色的“馒头”状的小雪堆。粗略计算了一下,这样的“雪馒头”有近千个,排列整齐,大小相近,每个雪堆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于是有网友猜测是人为制作的。但,也有网友解释道,这个停车场的方砖,中间是凹下去的,露出土地,雪落在旁边砖上化得快,落在中间化得慢

那么,为什么雪在中部凹陷的地砖上会出现融化速度不一样的情况呢?专家表示,导致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性,取决于雪下的介质。

冷空气到来时,地温下降的速度会略低于气温下降的速度,所以地面或者与地面接触的物体,表面温度会略高于气温,雪比较容易融化。但是由于雪花有一定的粘黏性,所以落在方砖中间凹陷部分的积雪主要与空气接触,温度可以稳定在0℃以下,化得会比直接接触砖面的积雪慢。

另一方面,砖面比土地升温快,渗水率高。就像下雨的时候砖地比土地干得快一样,化雪的时候,砖面更容易往下渗水,同时升温快利于雪融化,所以化得也会快很多。土地的含水量高渗水率低,所以雪落在中间是土地的地砖上,会化得更慢,最后就形成了凸起的“雪馒头”。

和雪相关的到底会涉及到哪些考点呢,请跟着小编来看看。

1、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多发时间:冬半年,以秋季和春季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防御方法:

(1)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

(2)提前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2、厄尔尼诺(ELNINO) 

1、概念:“厄尔尼诺”是西班牙文“圣婴”的意思。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2、“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厄尔尼诺”也会影响到热带以外的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就我国来讲,“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我国有可能出现暖冬气候;夏季,东北地区温度容易偏低,主要降雨带位置偏南,华北雨季偏弱的可能性大;登陆我国的台风也比常年减少。

3、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

4、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发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减少。

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

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3、生态问题的地区分布 

①东北地区:松嫩平原洪涝灾害和低温冻害;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地盐碱化、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②东部平原地区:暴雨与洪水灾害,春旱与伏旱、地震、土地盐碱化与沙化,沿海台风与风暴潮、渤海冰冻

③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灾

④华南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

⑤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⑥蒙新区:风沙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原病虫害与鼠害、雹灾、冻害、地震

⑦青藏地区:风暴、冰雪与冰雹、草原虫害与鼠害、地震

4、气候与自然带 

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2、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3、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差值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5、季节知识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

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6、地质灾害的防御 

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

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7、大气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8、寒潮 

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9、北极涡旋 

不少气象专家认为,极地涡旋离开北极地区南下,其“罪魁祸首”可能是一个强大的气旋式风暴。通常情况下,北极涡旋并不会轻易离开北极地区。但去年12月底,位于冰岛的强大气旋式风暴将北大西洋的热量带向北极地区,使通常温度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的北极突然升温至0摄氏度以上,堪称北极的“世纪之暖”。在这个气旋式风暴“排挤”下,北极涡旋“被迫”离开极地,携带冷空气一路南下。北极涡旋仿佛“扫地僧”,平日“深居简出”,一旦“出手”威力无穷。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表示,在这次寒潮爆发之前,已经有一些冷空气先期渗透南下,但这次南下的将是冷空气的“主体”,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新疆和东北地区东北角,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不能幸免”。

但今年元旦前一天,一股燥热的气流突袭并霸占北极点,北极涡旋被这股神秘力量赶出极地,被迫迁居西伯利亚!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这股极其寒冷的冷空气,原来应该在西伯利亚好好待着的,那里是它的地盘!

但是,左边一个高压,右边一个高压,串通政变,要把它挤下来!北极涡旋无路可退。

这样一来,北极涡旋的出路只有一个:南下。它一南下,就是惊天动地的大寒潮,是寒潮中的大boss。根据数值分析,这一次北极涡旋的中心直达渤海附近,其南下之深,史上罕见,近30年来只有1991年寒潮可以与之相比。

10、还有其他可能会考到的地理考点

会对农业造成什么危?

对道路建设的区位条件的影响

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恶劣天气对交通的影响

请分析此次降雪对南方的经济作物有何影响

请用地理知识解释霰是如何形成的

此次寒潮形成的原因、范围、可能会造成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西伯利亚寒流相关知识点

对当地经济旅游发展有什么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

高考地理雪馒头专题设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18年初春,北京经历了一场四月雪,积雪初融之后某停车场空车位上出现了近千个“馒头”状的小雪堆。该停车场上铺着方形的地砖,中间是凹下去的,露出土地,每个“雪馒头”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北京这场“四月飞雪”是由于

A.春季迅速增温导致的强对流天气

B.强冷气团南下形成的冷锋天气

C.暖湿气流北上形成的暖锋天气

D.冷气团湿度增大而产生的明显降水

2.“雪馒头”景观的出现说明

A.洁净的雪不易融化,北京环境质量上升

B.土地与砖地降温速度不同

C.土地与砖地对地热传导速度不同

D.土地与砖地升温速度不同

2018 年 4 月 5 日下午,北京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白色的“馒头”状小雪堆(下图),排列整齐,大小相近,每个雪堆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据了解,这种方砖的中心有个空洞,会露出土壤, 属近年流行的“可呼吸”地面铺装。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当这场降雪天气发生时北京可能位于右图中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4.图片显示的“雪馒头”形成的原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土温比气温偏低,其上积雪融化慢

B.土壤较地砖升温较慢,其上积雪融化较慢

C.市民对景观观赏的需求大

D.方砖中心空洞积雪较厚

我国民间有很多关于雪的农业谚语蕴含科学道理,例如“瑞雪兆丰年”、“冬天麦 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上述谚语适用的主要地区是( )

A.东北    B.华北    C.西南    D.华南

6.“瑞雪”使“麦盖被”,来年“丰年”、“枕着馒头睡”的原因是 ( )

①使越冬作物防冻保暖   ②改善来年春季土壤墒情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  ④抑制沙尘天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    B    

2.    D    

【解析】

1.北京这场“四月飞雪”是由于强冷气团南下形成的冷锋天气,快速降温,形成降雪天气,B对。春季气温较低,不会形成强对流天气,A错。暖湿气流北上形成的暖锋天气,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雪,C错。冷气团来自北方内陆,湿度小,D错。

2.地砖中间是凹下去的,是空心的,露出土地,“雪馒头”景观的出现说明土地与砖地升温速度不同,土地升温速度比砖慢,D对。图片体现的是地砖与土地的差异,雪的洁净程度相同,A错。雪后,主要反映土地与砖地升温速度不同,B错。土地与砖地的热量来自太阳辐射,不是地热,C错。

点睛:强冷气团南下形成的冷锋天气,快速降温,形成降雪天气。暖锋天气,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雪。“雪馒头”景观的出现说明土地与砖地升温速度不同,土地升温速度比砖慢。土地与砖地的热量来自太阳辐射。

3.    B    

4.    B    

【解析】

【分析】

当这场降雪天气发生时,北京正值春季,是冷锋活动影响;土壤较地砖比热容大。

3.甲处位于暖锋锋前,以连续性降雨为主,A错。冷锋降水在锋后,此时降雪时,北京可能位于右图中的乙处,B对。丙处在冷锋锋前,以晴天为主,C错。丁处是高压中心,以晴天为主,D错。

4.照片显示的“雪馒头”形成的原因有土壤较地砖比热容大,升温较慢,其上积雪融化较慢,A错,B对。市民对景观观赏的需求大对积雪融化没有影响,C错。地砖上降落积雪厚度相同,D错。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综合能力要求高,难度较大。

5.    B    

6.    A    

【解析】

【分析】

考查中国的农业和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5.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表明此地为冬小麦分布区,冬小麦的典型分布区为华北,B正确;东北主要是春小麦,A错误;我国耕作业分布特点“南稻北麦”,CD错误。故选B。

6.冬季降大雪,麦苗如同盖一床被子,地表不因严寒降温太快,起到保温作用,①正确;融雪时,温度低,还可以冻死害虫。此外,融雪后可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墒情,缓解华北地区的春旱,②正确;大雪融化成水,对土壤有机质的增加有限,③排除;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天气多,冬季麦地有有麦苗覆盖在地,土壤含水量高,也不易起沙,沙尘天气少,④排除。故选A。

相关推荐

​青岛知名演员深夜发文@警方

​青岛知名演员深夜发文@警方

119

青岛知名演员深夜发文@警方 8月16日晚上11时许,曾参演过《我是特种兵》《火线出击》等影视剧的中国内地知名男演员赵荀在微博发文,@平安武汉、@平安东湖,感谢民警及时出手施救...

​今年中招工作安排出炉 6月22日至24日考试

85

今年中招工作安排出炉 6月22日至24日考试 本报讯(记者 李世秀 通讯员 林文)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通知》,确实今年中招考试时间为6月22日至...

​带你了解常用的DDOS攻击工具有哪些?

​带你了解常用的DDOS攻击工具有哪些?

123

带你了解常用的DDOS攻击工具有哪些?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威胁。其中最具破坏力的网络威胁之一就是 DDoS攻击 了。DDoS攻击被用于网络勒索、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