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湾景区之传统村落毛家湾村
毛家湾位于程海镇西南部凤凰山的“凤凰头”前,凤凰山在西,毛家湾村居东,其形状犹如凤凰口衔毛家湾而展翅东翔。毛家湾又有北湾、南湾之分,两村相隔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小河,土地平坦,出产丰富,水清山秀。自古远离主要交通干线,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生活,存在六百年,人口三千多,始终不为之外的人所知晓。是共和国的伟人,揭开这里的静谧,把它推向了世界。
程海毛家湾该村因毛太华当年率军在此屯戍而得名。毛太华率妻王氏、长子清一和四子清四内迁湖南后,留下次子清二和三子清三在此继承“武德将军”军户而衍续至今;程海毛家湾由北湾和南湾两个自然村组成,现在两村共有居民近200余户1000多人,村内的绝大部分住户都是毛太华的嫡传后裔和当年跟随毛太华屯驻在这里的军士后裔。
这里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六百多年来,以这里为中心的永胜毛氏后裔创造了引人入胜的毛氏文化,流传着许多关于运通程达的美好传说,张扬着这块风水宝地的神秘与传奇。
特别是边屯文化博物馆在此建成开馆以来,来自国内外的不少热心关注边屯文化的来龙去脉,倾心追寻边屯前辈的迁徙、屯戍足迹,致力探究毛太华与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的血亲命源,内心崇敬毛泽东的丰功伟业,虔诚拜谒毛太华和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参观者,带着对边屯文化和毛氏文化的浓烈兴致,沐浴着程海坝子的宜人气候,流连于毛家湾的村屯之间,享受着对高原农特产品的采购之乐,品尝着当地古朴的乡间美食,满怀着饱尝文化、物质和精神美味的惬意,其收获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1997年4月,毛泽东主席的女儿李讷到永胜,真正揭示了永胜毛家湾与湖南韶山的渊源关系。
《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载:“吾族,派接江西,自宋工部尚书让公世居三衢。生子休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尚书让公就养,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二十一世传至伯温公,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考据西江宗人,执谱相访,实属西河嫡派。而始祖太华公位下有载: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迁云南澜沧卫,娶育子八。明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官楚,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复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开种铁陂等处,编为民籍。”
按韶山毛氏源流所记,历史上毛泽东主席的始祖毛太华元朝末年(1341-1368)由江西吉州来云南“澜沧卫”,没有不同的意见。有争议的是,有人说,“澜沧卫是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有人则反驳说:“不,澜沧卫指的是今永胜县!”谁是谁非,一时间,似乎难有公断。其实,以《毛泽东传》编著者为代表的“澜沧县”之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明史》卷四十六《地理志》七载:“北胜:原北胜府,属丽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属布政司,寻降为州,属鹤庆府;二十九年改属澜沧卫,正统七年九月之隶布政司,弘治九年徙治澜沧卫城。澜沧卫在州南:本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八年九月置,属都司;弘治九年徙州来同治。寻罢军民司,止为卫。西南有澜沧山,南有九龙山;西有金沙江,环绕州治,亦曰丽江。”
用不着更多地引证历史,这一段既说“北胜州”又讲“澜沧卫”的史料,一段出自正史的文字,把“澜沧卫”与“北胜州”同城而治,卫所因城西的“澜沧山”得名的历史、地理,说得明明白白了。今永胜,就是明朝的“澜沧卫”!丽江纳西话至今仍称“永胜”为“拉查厄”,正是古地名的遗音。“北胜州”于元至正十七年(1280)设立,一说这里是大理通往四川等的门户,称“北国胜门”;一说忽必烈征大理时,首捷此土,故名“北胜”。它位于滇西北,历元明两朝,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将永宁、北胜两州合并改称为“永北府”,乾隆三十二年(1767)降为“永北直隶厅”。1933年9月,云南省议会正式将“永北县”改为“永胜县”——修改的原因,据说是:永北,永北——永远败北——这里更需要胜利来鼓舞。
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在滇西南,元至正二十六年(1298)置木连路军民府,明洪武十三年(1380)废木连路,后置孟定府。1914年,设立澜沧县——因澜沧江横贯其境而得名。1959年,改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与历史上的“澜沧卫”没有任何关系。
历史讲清了,永胜毛家湾跟韶山毛家,是否就是一家呢?
经云南省原省委副书记王天玺同志与湖南联系,2000年6月,永胜毛家第20代孙毛华诗、毛唐诗,第21代孙毛志能、永胜毛氏研究者简良开、陈志雄“永胜毛氏课题组”一行五人,携永胜毛家光绪年间修订的宗谱、相关资料走进了湖南湘潭。
宗谱也对上了:湖南毛氏从始祖太华公起,至今是25代;永胜毛家湾不算始祖毛太华,如今是24代。双方都有人口三千余人。毛太华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到湖南,把二子清二、三子清三留在永胜,现永胜毛家湾全是毛太华的后代。两处同祖共源,连语言、生活习俗等等,都有许多共同、相似之处。
永胜“毛氏课题组”到了韶山毛家宗祠,还碰上一个有趣的细节。宗祠门头横了一块大匾,上书“聪听彝训”四个大字。管理人员说,来了全国的好多专家、学者,一直对它费解,最难明白的是“彝”字。永胜远客听了,想起了当地自明代以来“夷娘汉老子”的典故,说明朝洪武年间,中原驻澜沧卫军屯的大军规定必须在当地结婚生子,好多军士从老家娶不来媳妇,就娶了驻地的少数民族女子为妻。这些女子,多为彝族,是从大理洱海等地迁徙而来的,《明史》等史书上都有记载……韶山毛氏宗祠的人一听,恍然大悟,兴奋地说:始祖太华公的原配王氏是彝族,难怪,她的话让人听了聪明了!“聪听彝训”的疑难解决了!
初次听到这个插曲,觉得有理有趣,在同题的文章中大胆而快乐地作了引用,认为彝族的“彝”解答韶山毛家宗祠大匾,于历史、于语言都讲得过去。后来,与永胜县文管所的张顺彩老师私下交谈时,他有不同见解,认为“聪听彝训”是史书典故。笔者回家翻了很长时间的书,还真得到了另一番见识。“聪听彝训”源出《书·酒诰》的“聪听祖考之彝训”一句,孔传解释:“言子孙皆聪听父、祖之常教。”也就是说,经常听到祖父等尊长的教诲,是会使人聪明的。毛家祖上曾出过“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的休公,“聪听彝训”大概出于他的手,实与永胜历史无关,尽管明朝以前,永胜坝区生活的都是彝、傈僳、纳西等少数民族,文章典故毕竟不是家庭传说。
可不管“聪听彝训”的插曲如何,“澜沧卫”的历史在说话,双方的宗谱也对上了,永胜毛家湾与湖南毛家“同宗共祖”是再也没有疑义了。受湖南湘潭之托,永胜毛家湾人踏遍青山寻古墓,还真找到了已改名“毛用”的二世祖毛清二等人的墓碑,并将当地习俗、地理、人口繁衍等对光绪年间的宗谱作了补充。修葺一新的《永胜毛氏宗谱》带去湖南,已入籍湖南毛家宗谱,出版后向世人证明:永胜毛家湾是湖南毛家最早的发祥地,两处拥有共同的夷汉血脉!
1959年以前,毛家湾一直是清水驿、清邑“外三堡”的一个堡,清水乾隆年间的进士杨嵘,其坟茔至今仍埋在马军新建毛氏宗祠旁;与之形成佐证,早于杨进士去世的刘慥,其坟茔却远在河口鸡心岭——毛家湾是1958年划出清邑归入当时的“星湖”的。它位于繁华的清水驿与程海湖之间,坐落在凤凰山下的山坳里,远离主要交通干线,人们在这里收获一年一季的水稻、玉米,把他们栽种的生姜、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人背马驮运去最近的清邑街上出售,买回茶叶油盐,添置衣服鞋帽。晨起围着火塘喝一罐油茶后出门下地,傍晚归家再熬一罐油茶后上床休息,耕耘一片土地,安息一份心灵,日子过得一如既往的安宁。
然而,“青萍之水,起于微末”,宁静的山村,房屋依旧,小巷依旧,人心却起了微妙的变化。以前村中心的北湾小学一直占用着毛氏宗祠,后来,国家某部拨专款,新建了有正殿、两侧厢房,规模宏大的毛氏宗祠,充实了碑额、实物、书籍、绘画等内容,依托程海湖,与神秘的他留文化形成东西两翼,以通往丽江、大理、攀枝花市等地的柏油路,迎接“毛主席家族之谜”的红色旅游的到来。
文字:《程海风物志》
图片:美丽永胜
平台编辑:华子
审核:熊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