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谓言之不预,真的是开战宣言吗?中国一共发过几次这样的警告?
在维基百科中,“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
这句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术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严重的外交警告,被广泛视为其动用武力或者更广泛意义上准备开战的信号。
新中国成立阅兵
而网上这句话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由于特殊的意义和历史背景,这句话还一度被神化为中国对外动武的征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一直秉持着韬光养晦、低调做人的作风,除了埋头发展科技和经济,对于国际上的大小热点事件,中国很少插手,也很少明确表明态度。
新中国开国大典
但是,作为世界上毋庸置疑的大国、位居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韬光养晦绝不意味着任人宰割。
事实上,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维护祖国的和平安宁,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中国先后7次对外出兵,并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而且有趣的是,对于对外出兵,中国行的是煌煌大道,从不像二战时期的日寇一样偷袭,几乎毫无廉耻可言。
对外出兵之前,中国总会在自己的媒体之上对于对方发出警告,而警告中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勿谓言之不预也,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别说我早没告诉你。
因此,许多人将这句话视为中国开战的宣告。
勿谓言之不预
那么,这个江湖传言是真的吗?这句话真的如同古代侠客的宝剑一样出鞘必见血吗?中国究竟对外发布过多少次“勿谓言之不预”,又有多少次最终演变为战争?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之后,因为对方的执迷不悟,最终演变为战争或军事冲突的,一共有3场。
第一场是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布了这样一篇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文章先是介绍了9月20号到21号期间印军在边境地区对于解放军哨兵的侵略和挑衅,随后,对于印度政府侵略我国领土进行了严厉的警告。
在文章的最后,这篇社论说道:
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
对印自卫反击战
然而很显然,一贯无比头铁、又打遍南亚次大陆无敌手的印度政府,并没有将中国的警告放在心上,印度军队继续倚仗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侵占中国领土。
所以,由于中国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之后印度仍得寸进尺,1962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对印度实施自卫反击战。
当时,自卫反击战分为两个阶段,分东西两线,时长为一个月。就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驻扎在中印边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来犯的印度军队发起了全面进攻。
参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但完全收复了印度在中国境内的所有非法据点,而且还击毙俘虏了印度军队近9,0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人民日报的警告
也正是在这一场战役之后,全世界都知道了新中国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警告的分量。
而第2次警告,则到了中苏关系破裂的1967年,自60年代中苏两国分道扬镳之后,中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就从同志加兄弟转为水火不容,两国之间掀起了多次论战。
苏联更是倚仗自己更为先进的工业实力和武器装备,屡屡对中国进行窃取情报等违法活动。因此,1967年7月3日,新华社对苏联发出了警告,并在文章的最后使用了“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
在发出这句话之后,中国开始了在全国上下抓捕苏联间谍的活动,而且1969年,中国还在中苏交界之处的珍宝岛,对苏军发动了对苏自卫反击战。
苏联
这场军事冲突虽然并没有演变为战争,但是,在苏联陈兵百万、中苏紧张局势一触即发之际,在珍宝岛与苏联军队爆发军事冲突,已经是极为严重的应对了。
第3次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则是在197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的社论,在社论之中,严重警告越南当局:
中国人民的忍耐和克制是有限度的,中国不欺辱任何人,也绝不允许别人欺辱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勿谓言之不预。
但是,《人民日报》在发表这样一篇社论之后,靠着中国人民全力以赴援助才得以统一全国的越南,却没有丝毫悔改,越军仍未停止向中国人开枪,更没有停下侵占中国领土的脚步。
人民日报《是可忍孰不可忍》文章
在这种情况之下,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上万炮齐鸣,解放军正式对越南发动了自卫反击战。而且有趣的是,也正是在这一天,《人民日报》上还发表了一篇与17年前题目完全一样的文章——《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依然毫不意外地取得了酣畅淋漓的胜利,“白眼狼”越南被解放军狠狠的教训,统一以后不可一世的越南不但被打得经济濒临崩溃,而且彻底破灭了“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幻想和印支联邦的迷梦。
所以,从以上几场战争来看,在《人民日报》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确实对执迷不悟的国家发动了强硬的军事行动。
因此,将“勿谓言之不预也”视为中国的最后也是分量最重的警告,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后一共前后7次跨出国境线在境外作战,但是,大多数情况,在作战之前,《人民日报》并没有发出过“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
毛主席在开国大典
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次出境作战——援越抗法战争时, 由于保密等诸多原因,在韦国清上将率领300余解放军军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到达越南,并帮助越南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和指挥作战之时,《人民日报》并没有发出类似的言论。
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境外作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虽然这场战争参战规模数以百万,被卷入的国家超过20个,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付出了39万余人的重大伤亡。
但是,这场战争爆发之前,《人民日报》也没有发出过“勿谓言之不预”。当然,“勿谓言之不预”也虽然并没有说,但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中国其实发出了类似的警告。
在美国介入朝鲜战争之后,周恩来总理代表新中国多次对于美国发出警告,明确告诉美国:美军一旦跨过三八线,新中国必将出兵帮助朝鲜,助其抵抗美国的侵略。
抗美援朝战争
只不过,对于新中国的严重警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始终置若罔闻,最终酿造成了二战之后规模最为庞大的一场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美国也因此遭遇了其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伤亡。
而之后新中国的多次对外作战之中,例如1960年爆发的中缅联合作战、1965年开始的援越抗美战争、援老抗美战争等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境作战之前,都没有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
所以,勿谓言之不预也,虽然是中国在外交场合最为著名的警告话语,但是,它并非大家认为的最后通牒,更不是开战宣言。
勿谓言之不预也
那么,“勿谓言之不预也”究竟从何时开始用的呢?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多次使用过这句话。全面抗战时期的1940年,毛主席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过“勿谓言之不预也”,不过,当时警告的对象并不是外国,而是资产阶级顽固派。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当时,《人民日报》就南京国民政府阴谋释放日本甲级战犯冈村宁次问题,在头版头条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就南京伪政府和谈阴谋及释放日本战犯冈村宁次,中共发言人发表严正意见》的文章。
文章要求南京伪政府“迅即逮捕该犯,毋令逃逸,此事你们要负完全责任,倘有逃逸情事,必以纵匪论处,绝不姑息,勿谓言之不预”。
所以很显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勿谓言之不预也”这句话就开始使用,而且针对的也不一定是外国或外国军队,也有可能是国内的某些反动势力。
毛主席
而即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带有“勿谓言之不预也”的文章也远远多于三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为止,《人民日报》中就高达30余篇文章带有这句话。
但是很显然,新中国成立至今,对外出兵的次数也只有7次,而且多数还并未发出“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警告。所以,“勿谓言之不预也”即便用出之后,也并不一定会成为最后通牒,更不非一定成为开战宣言。
事实上,“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并非只有《人民日报》才用,与《人民日报》平级的新华社就也曾用过,而其他的官方机构,如外交部、国台办等组织机构,都曾对外使用过“勿谓言之不预也”。
例如今年4月份,国台办发言人就曾对台湾当局发出警告,并使用了“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
新中国
而在去年针对美国的挑起的贸易战,《人民日报》也曾发表署名文章,不但驳斥了美国挑起的对华贸易摩擦,而且在文章中说到:奉劝美方不要低估中方维护自身发展权益的能力,勿谓言之不预。
而这篇文章也被普遍视为中国在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中国科技企业在普遍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打压的情形之下,中国强力反击的前兆。
所以,不仅仅是《人民日报》,中国的其他对外官方机构都曾多次说过“勿谓言之不预也”,而这句话也不仅仅对美国、越南、印度等国家说过,也曾对缅甸、英国、葡萄牙等国也使用过,不仅在战争前使用,在和平年代也曾使用。
勿谓言之不预也
所以,这句话其实并不是战争宣言,更不是最后通牒,当然,勿谓言之不预也虽然并非网上流传的那样是“开战宣言”、“最后通牒”,但是,它确实曾被广泛应用于外交场所,也是新中国最严正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