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黑海舰队历史
黑海舰队始建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经过百年发展,到了二战前,舰队拥有了长足的进步,水面舰艇方面,包括战列舰1艘、巡洋舰6艘、驱逐领舰和驱逐舰16艘、警戒舰2艘、潜艇47艘、水雷舰艇25艘、炮舰和装甲艇26艘、猎潜艇28艘、鱼雷艇84艘、干货船74艘和油船16艘。除水面舰艇以外,还拥有歼击机346架、强击机与轰炸机138架、岸炮连26个(124门)、高炮50个连(300门高射炮和119挺高射机枪)。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黑海舰队先后参加了战争初期的防御作战、战争中期的相持拉锯和袭扰战,以及战争后期的反攻作战。1945年1月1日,黑海舰队的主要舰艇包括战列舰1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6艘、警戒舰13艘和潜艇29艘,其辅助和小型舰艇包括扫雷舰27艘、炮舰与装甲艇31艘、鱼雷艇47艘和护卫艇113艘,此外舰队还拥有岸炮266门以及飞机467架。
二战后苏海军制订《1946-1955年十年造舰计划》。其中的航空母舰和战列舰被否决。其中的重型巡洋舰82型斯大林格勒级和66型还是被寄予了很大希望,被作为近海作战的重要力量。82型配备了长身管的305毫米口径的重型主炮,全舰标准排水量365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42300吨,以这种排水量达到了35.5节的极速,其总体作战能力不低于美国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可轻易击败当时世界上绝大部分种类和规格的巡洋舰。而66型配备了220毫米主炮,满载排水量也达到30000吨左右,足以消灭西方条约时代的重型巡洋舰。
但随着斯大林逝世,苏联一系列大型火炮舰艇建造计划完全停止——已经开工的2艘82型巡洋舰全部叫停,而66型计划也被撤销。各个巡洋舰师的原定编制计划也就全乱套了。经过大规模调整的巡洋舰师,只能得到68K和68比斯型轻型巡洋舰。黑海舰队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所得到的两型巡洋舰,主要是由黑海尼古拉耶夫马尔季工厂(444厂)建造的,包括68K型“古比雪夫”号、“伏龙芝”号,68比斯型“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号、“日丹诺夫”号、“捷尔任斯基”号和“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一共6艘轻型巡洋舰。这个实力在当时相对其余三大舰队而言都算比较强大的。
赫鲁晓夫时期的黑海舰队
在赫鲁晓夫时期进行的军事改革,对包括海军在内的所有军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海军鱼水雷师单位均被解散、十几个歼击机师被转隶防空军和空军、大量项目裁撤……许多改革措施在加强核力量的同时,对海军的均衡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在其他军种那里也有出现,其主要原因除了赫鲁晓夫政权本身的问题外,还在于核时代初期认识和实践的不到位,导致走弯路带有某种必然性。水面舰艇发展项目上,与斯大林政策大多大相径庭的赫鲁晓夫在航母问题上反倒与前任保持高度一致,且其抑制发展的对象扩大到所有大型水面舰艇上。针对航母,赫鲁晓夫对其历来只有两方面的描述——“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和“活棺材”。如果说这种对航母的认识多少还算是基于苏联自身客观条件局限的话,那么针对巡洋舰“专门用于出访仪式”的描述则确实非常偏颇了。
黑海舰队在这一时期也只能顺应整个军事改革的大环境——无法对抗西方重巡洋舰的第50巡洋舰师被改组,鱼水雷师被解散重编,而歼击机师转隶基地驻地的防空军和空军。另外在数年时间内,没有大型舰艇加入黑海舰队。与之对应的是潜艇兵力的大幅度扩充,以及中轻型水面舰艇、轰炸机兵团/部队和岸防力量导弹化。
黑海舰队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潜艇兵团是第21潜艇师。该师于1951年1月27日在原第2潜艇旅的基础上成立。成立之初下辖第151潜艇旅(下辖10艘M级潜艇)、第152潜艇旅(下辖9艘M级潜艇和2部浮动工具)以及第153潜艇旅(下辖9艘潜艇)。但在1956年4月解散之前,已经有613型(北约所说的W级潜艇)这种较为先进的中型柴电潜艇进入第21潜艇师服役了。赫鲁晓夫对于装备新型潜艇非常上心,在1960年前黑海舰队先后接收了18艘613型中型潜艇。
在第21潜艇师解散后的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黑海舰队一直以直辖的多个潜艇旅实施勤务。在第21潜艇师解散的1956年,黑海舰队又编列了刚刚成立的第155潜艇旅。这样一来黑海舰队就拥有了4个直辖潜艇旅,以及数十艘编列潜艇。1959年至1961年,又有5艘633型和1艘629型潜艇进入服役——前者作为613型潜艇的升级型号,北约称之为R级(罗密欧级),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鱼雷攻击潜艇,而后者是苏联唯一一级大量长期装备的弹道导弹柴电潜艇,即著名的G级(高尔夫级),其装备着P-13型弹道导弹。也就是说在赫鲁晓夫时期,黑海舰队拥有23艘现代化的中型柴电鱼雷潜艇,已经建立了在当代战场条件下封闭黑海出海水道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能力,以及理论上微薄的对欧洲南部国家(主要指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半岛)的核打击能力。
中型舰艇方面的进步也非常显著。第150驱逐舰旅作为第50巡洋舰师的下属,一直是最重要的中型舰艇装备单位。在巡洋舰师解散后的1961年4月,该旅成为舰队直属单位,并于当年8月14日改名为150导弹舰旅。对该旅而言,最重要的是几乎所有装备于黑海舰队的巡洋舰——68K型“古比雪夫”号,68BHC型“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号、“日丹诺夫”号、“捷尔任斯基”号和“奥尔忠尼则”号被调入该旅。但对于舰队而言,真正有意义的是现代化中型舰艇的加入——2艘57BMC型大型导弹舰和3艘56型驱逐舰先后进入该旅服役至1969年及1970年。与此同时只有3艘早先装备的30比斯型火炮驱逐舰被真正保留在该旅。显然,“导弹舰旅”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装备大战斗部导弹的57比斯型大型导弹舰在驱逐舰的协同下,能够在近岸水域对敌军大型舰艇,尤其是北约20000吨级重型巡洋舰实施导弹突击。
小型舰艇方面,黑海舰队与其他三大舰队一样,发展势头可谓迅猛。183和206型大型鱼雷快艇得到了继续生产的许可,这些快艇不仅可以在驻屯基地附近活动,更有能力使用苏联沿岸航线水道的任何一个岛礁、峡湾作为其待机位置,可将突击作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苏联关心的沿岸水域。但相对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新建183P、205、205y等型号的导弹艇。这些导弹艇普遍装备Ⅱ-15型反舰导弹,可对北约10000吨级轻型巡洋舰及以下规格的舰艇实施有效突击。这种导弹突击不仅能够在北约火炮舰艇射程之外实施,其突击纵深远较过去更大,突然性和灵活性也强得多,显然对传统的火炮舰艇构成了巨大威胁。1967年10月21日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被苏联出口导弹艇击沉的命运,就深切证实了导弹艇的战术价值。
航空兵方面,黑海舰队在20世纪50至60年代也收获颇多。
首先是侦察兵力。第30塞瓦斯托波尔独立红旗航空侦察团,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是黑海舰队航空侦察主力。在50年代该师主力为伊尔-28P型侦察机,从1958年起开始换装更大、装备设备更多的图-16P型。至1964年,图-22P型超音速侦察机开始进入该团,该级可以圆满地对2500公里距离内的海上舰艇和沿海地面目标遂行主要侦察任务。第30侦察团由此获得了更强的战役情报侦察能力。而另一重要的情报单位——第318康斯坦丁独立红旗反潜航空团,不仅承担着反潜巡逻任务,也承担着重要的海洋目标普查任务。该团在1953年到1966年装备别-6型近岸水陆两用侦察飞机,而到1965年开始换装别-12型水陆两用侦察飞机,该型号航程更远,且拥有完整的对舰对潜侦察搜索能力,也拥有完整的反潜武器配系,是苏联第一种真正的近岸侦察一反潜巡逻机。第318团的换装使其具备了对沿岸海区的完整水情掌握能力,传统的水面/水下袭扰/侦察单位现在很难靠近苏联水域了。
黑海舰队航空突击兵力自然也趁此良机进步迅速。第2近卫混成航空兵师(后改名为第2近卫导弹航空兵师)是主要的航空突击兵力。
一批新型图-16轰炸机(北约绰号“獾”)出现在该师的序列,之后则是少量图-22型轰炸机(北约绰号“眼罩”),所有轰炸机都装备核/常弹头的飞航式反舰导弹,其实际勤务规模达到2个团。这些新型导弹轰炸机,替代了原先配载火箭助飞鱼雷的伊尔-28型中型前线轰炸机。而且显然,使用核弹头的导弹武器,比之原先的火箭助飞鱼雷要有效得多,这也使得单波次突击所需飞机数量大幅度下降,由此组织轰炸机群突击的难度也在下降。在北约防空导弹和先进舰载机服役之前的一个时期内,苏联的导弹轰炸机毫无疑问拥有一定优势,前提是在能够实施航空导航保障的海区以内。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海军拼命推进的潜艇舰队扩充和所有兵种导弹化项目,其意义之一就在于填补缺乏大型水面舰艇的战斗力真空。显然在此方面黑海舰队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一时期,黑海舰队因为得到大量现代化装备,已经在技术水平方面将黑海沿岸其他海军力量远远甩在身后。即使此时作为北约最强海上力量——美、英、意的联合舰队来到,黑海舰队也完全有能力一战,且能够保证在苏联沿岸水域内的实力对比最终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
走向远洋的黑海舰队
在赫鲁晓夫时期对海军发展总体不利的氛围中,苏联海军的领导人库兹涅佐夫元帅第二次遭到解职的命运。于是以“巧变”著称的谢尔盖·格奥尔基耶维奇·戈尔什科夫走马上任了。巧合的是,1951年8月到1955年7月,正是时任海军中将的戈尔什科夫担任黑海舰队司令,也正是在这期间的1953年8月他荣幸地晋升海军上将。在二战中崭露头角的戈尔什科夫,在黑海舰队多瑙河区舰队司令任上表现出色,领导该单位在配合陆军作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海军司令的职位上,戈尔什科夫拥有足以彪炳苏俄海军数百年史册的功绩。
在后世尤其是在西方的舆论界里,所有描述苏联海军的场合无一例外地反复强调戈尔什科夫“曲线救国”“反复游说”的政治手腕,这实际上是在营造“苏联根本上缺乏正确的领导决策机制”的命题,显然是希望以之达成西方自身的政治宣传目的。实际上,戈尔什科夫最擅长的,是寻找苏联海军的发展需求与武装力量军事学说的内在契合,也即寻找苏联海军发展模式与保障核平衡——保障苏联超级大国地位之间的契合点。具体而言,就是核潜艇依然最为重要。而除核潜艇外苏联海军所有其他海军兵种力量,如果不想在发展上受到影响,必须充分履行两个最优先任务:第一是协同和保障已方弹道导弹潜艇充分发挥效力,第二是阻止西方充分发挥导弹潜艇的效能。这两方面就是苏联海军在海上战略核力量的对抗要求,也是苏联海军在今后的时期内仅有的两个战略层面的要求。
仅就黑海舰队而言,由于该舰队没有形成规模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所以其在战略层面的任务仅包含对付当面敌方战略核潜艇。这一任务包含在和平时摸清敌方潜艇巡逻航线和预定阵位,以及实施压迫式搜索跟踪;而在战时则应消灭已掌握航迹的敌军核潜艇,至少应阻断敌潜艇巡逻航线,阻止其进入阵位发射导弹。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海上战略核力量已经包括了4个级别41艘战略核潜艇,它们是乔治·华盛顿级5艘、拉斐特级8艘、埃·艾伦级5艘、麦迪逊级23艘(实为拉斐特级改进型)。在70年代初,各艇的装备均为16发导弹,包括射程2200千米、威力当量60万~100万吨的北极星导弹,射程2800千米、威力当量80万~100万吨的北极星A2导弹,和射程4600千米、威力100万吨的北极星A3导弹。最后,射程5600千米、威力200万吨的海神C-3型导弹(VGM-73A)也开始进入服役了。这些潜艇被分别编入5个大队,各大队都是执行战略任务的、相对独立的大型集群。其中的第16大队拥有8艘战略核潜艇,驻地位于西班牙的罗塔(金斯贝),战时将在地中海东部建立阵位,目标为苏联西南部地区,以及位于东南欧的华约国家。该大队与其他数个大队(除本土大队以外)采取突前部署的原则,表面上看这是受限于初期美国潜射导弹的射程,实则同样也加强了射击精度和战术突然性。该大队在东地中海的阵位,射击距离2500千米,可以囊括敖德萨、基辅、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顿涅茨克、罗斯托夫等城市。
美军从1959年开始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中程弹道导弹,而这些导弹的存在是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导弹危机之后,基于西方从来就不宣传,但是确实存在的双边妥协,美军撤走了驻意大利的30枚(2个旅)和土耳其的15枚(1个旅)“雷神”及“朱庇特”中程弹道导弹,并保证不入侵古巴,以换取在危机中威望受损的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但是显然,当时在地中海建立起来的第16战略核潜艇大队的8艘战略核潜艇(共有弹头108颗),已经完全有能力接那些中导的班了。虽然陆基中导精度较高,但第16战略核潜艇大队的潜艇机动力和隐蔽性更强,两者效能实难分伯仲。美军在核力量部署方面的优势,因此得以继续维持。
为了有效应对威胁较大的美军第16战略核潜艇大队,苏联黑海舰队对属下多个兵种的编制进行了全面调整。
水面舰艇是调整最大、加强最多的部分。黑海舰队于1969年3月31日成立了第5反潜舰师,1969年4月7日其又改名为第30反潜舰师。该师成立时,属下囊括了1966年6月30日成立的第21反潜舰师,以及前面介绍过的黑海舰队传统主力——第150导弹舰旅。后者于1975年4月4日离开该师成为独立旅。一年多以后,1970年6月1日成立的第11反潜舰旅和1970年12月30日成立的第70反潜舰旅,加入到第5反潜舰师的序列之中。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反潜舰师拥有多达4个舰艇旅的充实编制。
编制的加强,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新技术装备加入才能得到落实。在20世纪60年代末,黑海舰队水面舰艇的最大收获是两艘1123型莫斯科级(苏联绰号“秃鹰”)反潜巡洋舰。该舰是苏联海军历史上第一级也是唯一一级反潜巡洋舰。该舰的建造令许多人感到不解,以至于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总是将该舰的建造,归入苏联海军搞旁门左道的典型依据。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对比来看到事实的真相,对比对象即当时世界上一些同种类舰艇。
1968年和1969年,2艘莫斯科级进入第30师第21反潜舰旅服役,这使第21旅成为黑海舰队绝对的第一反潜主力。为有效配合两艘巡洋舰,累计有6艘61型卡辛级大型反潜舰(其中1艘1974年因事故沉没)和1艘56型驱逐舰同样进入该旅长期服役。这些舰艇充分保障了2个搜索突击群的编组需求。虽然2个集群并不能维持全天候的军事存在,但在危机到来时刻,苏联黑海舰队足以保持在东地中海进行反潜作战的能力。
作为第30师另一个反潜主力的第70反潜舰旅,也在20世纪70年代接收了大量舰艇。不仅包括4艘先进的1134B型卡拉级大型反潜舰,还包括3艘56型驱逐舰(“渊博”号、“威武”号和“觉悟”号分别于1973年6月、1970年12月和1971年3月被接收)和2艘56M大型导弹舰(实为1艘“难觅”号,1970年12月至1974年6月在役,之后由“胆大”号代替),另有2艘没什么存在感的30BMC驱逐舰补充编制。完全凭借自身在籍舰艇,还是至少能够组建以1134B为核心的2个小型搜索突击群的(仅有大型反潜舰、大型导弹舰和驱逐舰这些二级舰)。这种编组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补充以巡洋舰为核心的第21旅的作战能力,所以黑海舰队最终新建了第11反潜舰旅,作为第70旅的补充。该旅在建立时拥有2艘调整来的68比斯级巡洋舰、1艘56M型大型导弹舰、1艘:56型驱逐舰和2艘61型卡辛级大型反潜舰。在一年后又有1艘61型调至该旅。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累计又有5艘I135型和2艘Il35M型克里瓦克级警戒舰进入第11旅服役,以替代之前的老舰。第70旅在战时得到第11旅的舰艇加强后,理论上可以组织4个小型搜索突击群。所以在此基础上,仅以黑海舰队的兵力,就可以于东地中海(马耳他和第勒安尼海以东),在任何时候保证一个小型搜索突击群了。
一些新锐的导弹突击舰艇在这个时期也加入黑海舰队,例如导弹巡洋舰(PKP-PaKeTHKpeacep)。两艘58型导弹巡洋舰“格罗兹尼”号和“格罗夫科海军上将”号,于1966年10月5日和1968年3月22日调入第150导弹舰旅——它们从北方舰队转隶而来。此级舰是戈尔什科夫与赫鲁晓夫讨价还价的重要产物。其巨大的Ⅱ-35导弹系统包含16枚备弹,足以进行4次超视距的、配备核弹头的远程反舰导弹齐射。另外2部AK-726自动火炮和M-l型防空导弹系统,则是其较强防空能力的表现。另外装设在甲板下的旗舰设施也是其技术亮点之一。虽然用做导弹突击的水面舰艇只能遂行战役一战术任务,但毫无疑问它们也是不可缺少的存在——没有它们,制衡美国、英国的攻击型航母的手段就单薄了许多。这级导弹巡洋舰携带的弹药和装备众多,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其航行稳定性和内部空间,所以北方舰队第7战役分舰队第120导弹舰旅,只能忍痛割爱这些大型舰艇了。毕竟北方严酷的水文、气象条件太不适合适航性差的舰艇了,而温暖且波澜不惊的黑海、地中海,却是58型导弹巡洋舰能够适应的。该级舰在黑海舰队担负了大量战勤任务,例如“格罗夫科海军上将”号在1973年的东地中海对峙行动中,直接跟踪了美国“肯尼迪”号航母及其战斗群。
1982年年底“格罗兹尼”号导弹巡洋舰被转调到波罗的海舰队,作为其旗舰,如此一来,150旅的编制就缺乏一艘巡洋舰。次年4月,1164型光荣级导弹巡洋舰首舰前来接替“格罗兹尼”号。这种巡洋舰是中国军迷耳熟能详的大型舰艇,在此我们就不赘述了。总之一艘全燃气轮机动力的巡洋舰,将拥有良好的勤务性能,很适合快速反应、前出部署及多种任务需要。
除了以4艘巡洋舰为核心的大中型水面舰艇群以外,小型舰艇尤其是能够遂行警戒和维持战斗稳定性的警戒舰、小型反潜舰,也是黑海舰队所重视的。在主要的海上兵团之中,第68、141、184海岸警戒旅是基干力量,在20世纪60年代它们都开始编列了204型波蒂级小型反潜舰,而70年代则是1124型格里莎级小型反潜舰。而部署在Donuzlav湖的第17海岸警戒旅,则在60年代换装159型别佳级小型反潜舰和35型米尔卡级警戒舰。在以上小型舰艇中,159、35和1124型舰均大量进入地中海,跟随大中型舰艇一起行动。这些舰艇能够保持一定的自持力,非常适于远洋驻泊地警戒、航道搜索等任务,能够比较好地配合大中型舰艇执行勤务。
除去水面舰艇,潜艇力量的持续增长是黑海舰队永恒不变的关注要点。在没有潜艇师的日子里,黑海舰队的潜艇指挥体系异常复杂。除去我们先前介绍的各潜艇旅外,在1958年舰队还接受海军司令部委托,指挥了一支由12艘潜艇组成的满编潜艇旅在地中海展开和驻泊勤务。这个潜艇旅是从波罗的海分批调至地中海的,在阿尔巴尼亚发罗拉湾设置了一个临时驻泊站,并设置了潜艇所需的所有岸上设施,以及2艘潜艇供应船。这是苏联海军第一次组建前沿驻泊海军集团的尝试。
1965年黑海舰队还是新成立了第14潜艇师,该师是先前第21潜艇师解散后,舰队重新统一潜艇兵力的再次尝试。其最初下辖第27潜艇旅、第153潜艇旅、第155潜艇旅以及独立第131大队、第381大队和第475大队。该师在20世纪60年代持续接收了9艘641型(北约绰号F级狐步级)远洋柴电鱼雷潜艇,以及2艘651型(北约绰号J级朱丽叶级)柴电飞航导弹潜艇。在80年代又换装了1艘641B型潜艇,最终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潜艇师接收了4艘877型和1艘877B型中型柴电鱼雷潜艇。除作战艇以外,第14师还拥有3艘690型用于目标训练的特种潜艇。这些潜艇的出现,使得第14潜艇师更加适于前出到地中海遂行作战勤务。虽然与核潜艇相比,这些柴电潜艇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但在水面舰艇和航空兵的充分支持和保障之下,该潜艇师还是能够大有作为的。
地中海上的黑海舰队
1964年,苏联海军开始在地中海执行作为和平时期海军行动最高形式的战斗勤务,当然对外宣传为对阿拉伯国家进行友好访问。首先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考虑到对抗地中海的美第6舰队与第16弹道导弹核潜艇分舰队的现实需要,下达命令组建了数个来自多个兵种的作战支队(旅),而不是1958年时仅有的潜艇旅。之后又考虑着手建立同时包含来自北方、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舰艇的混合分舰队。当年9月,黑海舰队组织舰艇进行了第一次地中海战斗勤务,期限为一个月。由“捷尔任斯基”号巡洋舰(属68比斯级)和“愤怒”号驱逐舰组成的编队成功进入东地中海,在航行中演练了对美军一艘常规航母为核心的编队进行的搜索和跟踪,同时对目标舰实施以巡洋舰全部大中口径火炮近距离模拟炮火集中打击。当然,这样的作战方式在实战条件下达成的可能性较低,故想定条件设定为在对峙跟踪中进行火炮射击。不管怎样,这次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演练舰队远洋航行、追踪、侦察和展开等基本课目,同时适应地中海海区作战环境。次年,由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抽调舰只组成两个混合编队开赴地中海。此次行动首次在编队中混编了潜艇、驱逐舰和补给船。苏联海军从此展开了在东地中海的频繁活动。
之后在1967年6月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促使该地区局势迅速升温,除去跟踪和压制美国战略核潜艇之外,苏联需要面对的现实性威胁骤然增加——中东局势的混乱与危险产生了在地中海和附近海域部署军事力量的急迫需要。另外,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借着1966-1967年海军大改革的春风,下达了向“大洋进发”的划时代命令。有鉴于此,第5常备分舰队于当年7月14日正式成立,苏军总参谋部和海军总司令部决定在地中海这一重要而敏感的海域,长期地甚至永久性地派驻海军力量集群。海军少将B.彼得罗夫任首任司令,而海军上校B.普拉托诺夫任参谋长,地中海分舰队司令部由此正式开始行使职能。
但该司令部并不对黑海舰队负责,其和平时直接向海军司令部负责,而战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向驻埃及苏军司令部负责。所属舰艇也是分别来自北方、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但最主要的来源依然是黑海舰队。
从组建伊始,分舰队就开始演练对各种舰艇兵力组织指挥,对战斗勤务兵力战备情况进行部署和检查,并执行在该地区最为重要的两项任务—一跟踪航空母舰和搜寻弹道导弹核潜艇。随着舰队初具规模,指挥、作战、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第5分舰队编队体系也基本确立。为执行战役一战术任务,分舰队全部兵力由六个作战编队组成,分别部署于战区东、中央、西三大区域。各编队装备不同种类的舰艇,分别担负不同任务。
1973年10月,埃及总统萨达特命令埃及军队渡过苏伊士运河,进攻西奈半岛,和叙利亚一起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意欲一雪前耻而收复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在10月6日战争开始时,苏联第5分舰队拥有20余艘水面舰艇(包括3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以及16艘潜艇(含核潜艇4艘)。这些舰艇已经完成了在地中海的展开动作,形成了对局势实施有效干涉的前出部署。
当以色列撑过了最初的艰难时刻并开始反攻阿方之时,苏联第5分舰队集结了大量舰艇,以持续监视并压迫附近海域的西方军事力量。计有1艘58型肯达级导弹巡洋舰、2艘56M型大型导弹舰、1艘56型驱逐舰,以及若干坦克/中型登陆舰(这些登陆舰艇上满载着海军陆战队成建制的人员和装备),出现在苏伊土运河西岸赛义德港外。后经过调整部署,编队变为1艘导弹驱逐舰、数艘火炮驱逐舰、数艘警戒舰以及9艘大中型登陆舰。而2艘68型比斯型火炮巡洋舰,8艘61型、57比斯型、56M型舰,2艘56型火炮驱逐舰被部署于克里特岛以南持续监视美军航母编队战斗群。而另外的1艘导弹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已通过黑海出海囗之一的达达尼尔海峡,日夜兼程赶来增援。至l0月26日最危险时刻,地中海分舰队集结于此的大量舰艇,已经全面展开作战部署——对该地区美国舰队的跟踪动作已经保持稳定,各有1艘巡洋舰与1~2艘二级舰的5个小型突击群,分别开始了对5艘西方航母或大型两栖舰的抵近跟踪监视。当然,这样的监视伴随着大量火药味极强的动作,包括大量电子信号接触,目视距离内导弹、火炮的直接瞄准。类似行动透明度极高,就在美国人眼皮底下进行。苏联领导人和各级指挥员正是希望对方能够充分了解本方水面舰艇的战备状况和针对性打击战术,以最为显著地增加对方心理上的压力,最大限度地施展威慑。在10月底和11月初的这段时间内,苏方舰队包含的舰艇总数达到95艘的巅峰状态,其中包含34艘水面作战舰艇和23艘潜艇!苏军这样强大的舰艇集群的出现,在该地区是绝对空前的——这有力地遏止了传统上占据优势的西方海军舰队,绝对防止了在中东的苏联代理人在局部战争中遭遇重大不测。
第5分舰队在地中海的存在,随着苏联国力的消长而变化。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海军每年通过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舰艇数不过30多艘。至1976年,分舰队虽然失去了埃及的优良港囗,但能够有效利用叙利亚、利比亚等地的基地群。这一年,通过海峡的舰艇数量已经迅速增加到155艘,次年又增加到224艘。至70年代最后的一年,苏联海军通过海峡的舰只已经达到283艘。虽然其中有不少舰艇并非黑海舰队配备,而只是在黑海建造,如“基辅”号和“明斯克”号这种只能由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建造,但已经被其他舰队抢走的载机巡洋舰,但大部分作战舰艇的确是由黑海舰队的作战序列中抽调前往地中海的,所以黑海舰队一直保持遂行输送力量前出部署的重要任务,这是其为苏联海军乃至整个国家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也是其践行戈尔什科夫司令“向大洋前进”命令的最佳表现。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黑海舰队许多60至70年代服役的舰艇、飞机寿命过半(甚至到期),其出勤率明显不如先前。而在苏联逐渐踏入衰弱期之后,黑海舰队更是显得一蹶不振。当苏联修改武装力量军事学说,确立所谓“防御”的基本原则后,整个苏联军队都陷入纠结和混乱,黑海舰队既鲜有得到批量生产的现代化技术装备,又面临军心士气低落、管理体系紊乱和作战准备程度低等严峻问题。
1991年苏联解体后,舰队由乌克兰及俄罗斯联邦瓜分,当中俄罗斯获得大部分舰只。黑海舰队的总部在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其他基地分布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罗斯托夫州、克里米亚等。1992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被允许继续使用这个港口作为其军事基地,在过去十数年中导致多次外交冲突。按条约俄罗斯将于2017年撤出塞瓦斯托波尔,于2010年签约再度延长25年。每年俄罗斯向乌克兰缴纳一亿美元作为其基地的租金。2014年克里米亚归属公投后,克里米亚共和国径自宣布和塞瓦斯托波尔一起从乌克兰独立;塞瓦斯托波尔以联邦直辖市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不被国际承认),并被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黑海舰队继续控制当地。由于俄罗斯控制该区,因此中止向乌克兰缴付租金。
2022年4月13日,俄乌战争中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受到乌克兰2枚海王星反舰导弹击中弹药库爆炸重创弃船,后因起火受损而沉没,俄罗斯方面称起火原因不明,但引爆了船上的弹药。据国家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发布公告称,这艘船在被拖到港口的过程中,因结构损坏而在暴风雨中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