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变九不变:工体改造复建一年后揭开神秘面纱
有着60年历史的北京工人体育场(以下简称“工体”),1959年始于足球赛,2019年终于足球赛,如今,它再次揭开了神秘面纱。
无论是“圣工体”,还是“北京最后的四合院”的称谓,工体已不仅仅是一座体育场,它存在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工体承载着北京城市60年的记忆,伴随着三代人成长,更是北京球迷的精神家园。
2020年8月,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工程开工。今年8月,工程实现了“正负零”,开始进入地上结构施工阶段,未来工体的面纱正在徐徐拉开。
那么,工体为何暂时离场,重新归来后将会给北京带来怎样的惊喜?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工体“传统外观、现代场馆”的定位又将如何锤炼?作为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的主场,改造复建后的工体将给球迷带来怎样的观赛体验?
留住60年前的工体味儿
“传统外观,现代场馆!在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项目的政府批复中,有这样非常明确的8个字,这也是此次改造复建的设计定位。”中赫工体副总经理、设计负责人宓宁表示,工体给城市留下了60年的宝贵记忆,必须通过建筑设计以留住这座城市的精神财富。
1959年8月31日,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以及迎接第一届全运会召开,工体在北京东郊的一片大苇坑上建成。这也是当时我国最大的一座综合性体育场,占地35公顷,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成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60年间,工体承载着北京城市的记忆,伴随着三代人的成长,成为千万人的运动圣地,先后承办过全运会、亚运会、大运会、奥运会等国内外大型专业及综合性体育赛事,见证了中国体育从弱到强的众多高光时刻及历史节点。
在北京,没有门牌号的单位极少,工体是其中之一,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知名度。即使在北京不乏鸟巢、水立方等现代化运动场馆的今天,也没有哪个场馆能取代工体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
自2020年8月5日开工起,工体开始进行保护性改造复建。为此,北京国安也暂别工体主场。
与此前的改造加固不同,这一次是涅槃重生。但是心系工体的人都想知道,未来的工体是否还是原来味儿的工体?
九个“不变”:对历史和传统的致敬
在主体建筑层面,工体将保持“三个不变”:主体椭圆形造型基本不变,外立面形式和比例基本不变。图为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项目效果图。
“传统外观”意味着规划、建筑不变,以及留在人们心中的城市记忆不变,这是对历史和传统的致敬。多名参与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项目的人员对于“传统外观”这样理解。
“工体的历史和位置决定了在建筑形式和风格上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工体改造复建项目设计总负责人杜松表示,工体保留传统风貌涉及规划和主体建筑两个层面。
再现疏朗城市空间
杜松表示,在规划层面,按工体初始城市风貌进行恢复,恢复工体作为大众体育文化生活空间的定位,再现疏朗的城市空间形态。
杜松提到的“初始城市风貌”是指1959年。改造复建后的工体,地上几乎仅存工人体育场单体建筑,以及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世界级城市公园, 3万平方米湖区,以及公园内环保健身跑道,并在体育场屋顶设置800米城市景观环廊。这也意味着,工体将归还给城市一个疏朗的城市公共空间,一个市民开展公共体育活动的开放空间,成为市民四季休闲健身之地,正如建成之初。
外立面形式、比例、椭圆造型三个不变
在主体建筑层面,据杜松介始,工体将保持“三个不变”:主体椭圆形造型基本不变,外立面形式和比例基本不变。改造复件后的工体恢复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传承首都历史文化风貌,保留北京十大建筑的城市记忆。
在宓宁看来,保留工体的原有建筑风格,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同时也是对工体文化IP的传承。
24号北看台编号保留不变
北京国安球迷是中超球队中球迷氛围最高的球队之一。此前国安球迷热衷的24号北看台,将按照“死忠”球迷看台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对此,宓宁表示,此次优化24号北看台,是为了打造像老特拉福德球场一样的魔鬼主场。“死忠”球迷是有组织、有活动、有口号的一个集体。为了强调主场的氛围,在设计上保持了看台的连续性,以给人一片绿色海洋的视觉感。标识系统依旧保留24号看台的编号,其中设置了约15000个座位。
在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技术部负责人魏克兴看来,主场氛围在工体显得异常突出。国安球迷给对手造成的压力,甚至会超过场上的队员。“在工体打比赛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幸福。”他说。
“男女工人雕像”原位再现
工体的9组雕塑一直备受关注,均是50年代建设时期的作品,其中北门的“男女工人雕像”更是工体的“门面”和标志,见证了工体60年的风风雨雨。为了恢复工体的传统记忆,去年8月,对9组雕塑统一进行妥善的保护性迁移,完工后将进行回迁,尤其是“男女工人雕像”将复原在原来的位置。
据宓宁介绍,雕塑拆除后已经做了很好的保存,在整体设计中,雕塑是一个系统,将充分考虑对老雕塑的复原。雕塑是以体育为主题,与工体老记忆息息相关。
复原门柱、旗杆、雕花装饰构件
对于建设初期的重要特色元素建筑装饰构件等,工体改造复建项目则是尽量恢复原有构件、原有质感、原有样式。
为此,在设计过程中,杜松及设计团队翻阅了当年工体的大量图片、影像资料,挖掘传统细节。通过在细节上保留特色的元素,例如门柱、旗杆、装饰纹样等,借此唤起球迷心中的记忆。
此外,在工体的室内设计上还在不断挖掘传统痕迹。据杜松介绍,早年墙壁上有很多体育文化的象征石膏浅浮雕,后来已经看不到了,在精装设计中希望恢复这些传统装饰纹样。值得关注的是,在老工体建筑屋檐下的雕花装饰构件,施工单位也找回了60多年前的装饰模具,最终要将这些传统特色图案恢复到建筑上。
工体历史展厅内设国安荣誉殿堂
之前,工体内就存在历史展厅,此次改造复建后,将在内容、功能、展示方式上进行升级,建立工体博物馆。同时在内设置国安荣誉室殿堂,采用声光电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示工体和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的历史。
事实上,工体与足球有着很深的渊源,是北京足球运动的主要承载地。工体的历史也同时记录着国安的历史。
1996年,工体正式成为国安足球队主场。对于国安球迷来说,这里是“圣地”,将之称为“圣工体”。每次球赛开场,他们都要齐呼:“这是哪?北京!”足见工体在北京球迷心中已经成为一个精神符号。
潮牌云集继续引领消费
据宓宁介绍,以前工体在体育之外,还附加了很多其他功能,比如娱乐、酒吧、夜店等,这样活力四射潮牌云集的工体,不但引领了文化趋势,更引领了消费功能。今后,在工体的商业配套上,也将继续强化这样的标签,巩固工体的娱乐消费氛围,进而继续引领大众消费。
九个“变”:对标国际一流专业足球场
保护性改造复建后的工体,不变的是传统外观,变的是功能定位,也就是按照国际一流专业足球场的标准进行设计的“现代场馆”。
体量增加6倍,地下商业配套超27万平方米
据北京建工集团项目经理李欣介绍,1959年的老工体建筑面积是6万平方米,没有地下空间。现在建筑面积是38.5万平方米,体量增大了6倍,主要是在地下施工。其中地下商业配套,约达27.8万平方米。
足球文化精神植入设计、运营
“未来的工体不仅仅是一块草坪。在设计中,工体十分关注球迷体验、观赛舒适度,着力将足球文化、足球精神植入到设计、运营中,打造一个足球文化的殿堂。”杜松说,保护性改造复建前后,工体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在变与不变中达到了统一。
提升看台坡度,增大座椅行距和间距
在“现代场馆”的功能定位下,采用了高标准的看台碗设计,通过提升看台坡度、增大座椅行距和间距提升观赛的舒适度。同时,更便于观众进出。此外,“在罩棚构造技术、电视转播技术、音响声学技术、体育专项技术、智慧场馆技术等多方面采用国际最新标准。”据杜松介绍,作为专业足球比赛场地,未来工体将处于国内同类场地领先地位。
取消跑道,球迷与球员距离更近
作为一座专业足球场,是没有跑道的,比如西班牙马德里伯纳乌球场、德国慕尼黑安联球场等均是如此。未来工体取消跑道后,第一排座椅距球场最近处只有8.5米。球迷与球员的距离更近,观赛的立体感更强。
增加罩棚覆盖全部观众席
魏克兴还记得那年的“7·21”雨夜,国安球迷风雨无阻为球队助威的场景。如今,工体的顶部增加了罩棚,足以覆盖全部观众席。
罩棚设计也是本次工体改造复建的亮点之一,顶部加大加粗的主梁增加了稳定性,看上去也更具有支撑感和向心力。而由于保护风貌的要求,工体改造复建必须严格控制新增罩棚的高度,因此设计上适度增加了主体建筑檐口高度,形成对新增罩棚及支撑构件的视线遮挡,使其与周边区域建筑环境相协调。
增加近3000个座位,设置中看台
与老工体的6.5万个座位相比,未来工体增加了近3000个座位。而且,除了上看台、下看台外,还增加了中看台,以及包厢层、Club层等空间。同时,各层都配置了为球迷服务的休息厅,提供多样的观赛、休息、活动场所和服务。
观众不仅可以在看台上观赛,还可以在球场内的餐饮及零售点享受服务,并通过视频、投影等方式实时关注比赛进程。
无缝接轨地铁3号线、17号线
改造复建完成之后的工体将无缝接轨3号和17号两条地铁线,并以交通线网为骨架,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所有的商业配套也将随之移至地下空间。这些地下配套设施将在观众完赛离场前往地铁时拉长疏散时间,进而起到缓冲作用。观众也可以更方便的从地面层、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前往地铁站厅,防止大量人群在地面汇集和移动,进而确保公众安全。
看台设置新风系统
据杜松介绍,考虑到地下空间的气流较弱,空气的温度、湿度等都会影响观众的身体感受,因此工体专门在第一层看台10排往前的座位设置了新风系统,新风出口就在座椅下面。增加了新风系统之后,可以进一步增加现场观赛的舒适度。
彩色清水混凝土工艺最大单体建筑
此次工体外立面建筑结构构件、看台碗等区域,采用了彩色清水混凝土工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彩色清水混凝土工艺应用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
对于这样的设计构想,杜松解释称:“北京的建筑要庄重典雅,要把现代功能与悠久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老工体外饰面采用的是当时常用的装饰混凝土砂浆面层工艺,改造复建后采用彩色清水混凝土,在材料的外观质感上与老建筑形成呼应。同时,混凝土表现出的结构力度感与足球运动的力量、速度贴合,与体育建筑的性质相呼应。此外,清水混凝土工艺在工程进度、新材料运用上也有较大的补益,既遵循传统又不失现代工艺的有机结合。
改造迫在眉睫:场上欢呼雷动时,后排座位晃动
60年来,从“苇坑上的奇迹”到“圣工体”,工体存在的意义已超越了建筑本身。但是,去年工体开始改造复建,也是在大量专家论证后不得已的选择。
据杜松介绍,工体始建于1958年,1959年建成,后来又历经1990年亚运会、2001大运会、2008年奥运会、2010年功能设施调整四次重大改造过程,涉及结构加固、抗震加固、设施改造等。1958年设计的工体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到2008年实际已到最初设计年限。
“为了2008年奥运会使用,我们采用了很多技术措施对主体结构进行结构加固,又确定了12年的继续使用年限,2020年工体再次达到使用年限。早在2018年,经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中心对老工体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结论为Deu级,也即意味着建筑整体安全度已满足不了使用。”杜松这样表示。
老工体可谓1959年始于足球赛,2019年终于足球赛。追忆1959年9月4日,工体建成后首次使用场地,当天连续进行了两场足球赛。60年后的2019年12月1日,工体中圈里面草坪修剪出“北京”两字。北京国安和山东鲁能的比赛成为老工体最后的告别赛。
据国安俱乐部工作人员回忆,当场上欢呼声雷动时,后排座位已经在晃动。此时,不知多少人为此捏了一把汗。
老工体迎来加速保护性改造复建的另一个契机是,承办2023年亚洲杯开幕式、闭幕式和决赛。满足亚洲杯足球赛使用功能要求和建造标准,是工体改造复建后最基本的诉求之一。而且,亚洲杯赛事仅是工体的开端,未来还要满足承接世界杯半决赛、世俱杯的承办条件。前有主体结构的安全隐患,后有各项重大足球赛事的任务,正值花甲之年的工体将何去何从?成为工体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据杜松介绍,去年3月,相关机构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包括文物专家、建设专家、规划专家、体育界人士等,从建筑保护、结构安全、设计思路、技术措施、观赛体验、配套设施等对工体的改造进行了全面研讨。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安全问题应该放在首要位置。
作为工体施工单位的代表,北京建工集团项目经理李欣也参与了论证会。他说:“当时主要是在重建和加固修复两者间进行讨论。”
“从头再来”:现代功能与传统样式有机结合
在去年的论证阶段,有专家提出,把工体的外壳留下,因为建筑保护有一种做法是“留皮换瓤”。但是工体作为一个综合体育场,软硬件均不具备改造成专业足球场的要求。
杜松进一步表示,工体的建筑空间尺度、功能布局、平面形态,与专业足球场的要求有着本质区别。不论是从看台碗的起坡、视距、视角、观众席与草坪观赛距离的关系,还是从国际大型专业足球赛事的组织、运营、转播的软硬件需求,抑或从足球文化的融入、球迷的观赛体验和需求等方面来看,工体都已无法达到此次亚洲杯赛的要求,更谈不上国际一流的专业足球场标准。
此外,“经过多年的城市发展,工体建筑周边环境逐步被各种餐饮、娱乐场所挤占,空间局促、人流混乱、观赛品质不高。”杜松如是说。
据悉,在多年的长期运营中,工体除了球赛、演唱会外,也被称为夜店酒吧的聚集地,酒吧、夜店散布其周围。
最终,在多方论证下,确立了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的方案。目前,工体改造复建项目位列 “十四五”北京市重点文化体育项目的首位。一期总规划建筑面积为38.5万平方米,计划投资额超60亿元。
“因为结构使用年限到了,2020年8月,老工体拆除速度超出想象,一周多的时间场地就已经平整了,铲车上去后不久,主体结构就倒了。由此可见,建筑已不具备加固的条件。”宓宁表示。
2020年底,中赫集团联合北京建工集团、华体集团,中标工体改造复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负责项目3年建设及赛事服务期+40年运营期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而工体改造复建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单位仍为1958年初建时的组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及北京建工集团。
2010年3月27日,中超联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体上演,一首《从头再来》预示着新赛季中超联赛期待在反赌扫黑风暴中浴火重生。而今天的工体也将“从头再来”,而且这一次更是回归到1959年的初建时间。但在杜松看来,未来的工体是将现代足球场的功能、尺度与传统建筑样式进行有机地结合。
北京新的文体名片:计划于明年底完工
距离动工时隔一年后,目前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项目的主体结构已完成了“正负零”,正在进行地上结构施工阶段,计划于2022年12月8日完工。
据宓宁介绍,此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已经做了一年多的设计。按常规,建设施工应该是三四年的时间,而现在是23个月。三家联合体去年底中标以后,目前正在从运营端对项目做优化设计。
“建设工期‘压力山大’。”李欣说。按照李欣的时间表,从今年12月份直到明年2月底,钢结构必须完成,并力争明年5月底主体外立面亮相。在工期压力背后的保障措施是以数控车床、机械臂、BIM软件应用为代表的智能化建造。
除了工期压力外,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项目技术的复杂性和难点同样极具挑战。“这个项目的复杂性在于,受造型、高度和外轮廓等因素限制,草坪被设置在地下负11米标高,这对场地的通风、采光都是一个挑战;再加上大规模的地下配套空间的设置,如何解决项目消防疏散、赛时人流组织、商业和地铁人流关系、安全防护、反恐防暴措施等都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杜松说。
面对这些挑战,杜松表示,最终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消防性能化模拟、场内内部风环境和气流组织实验、场地人流动态模拟分析……大量的技术手段被运用在工体改造复建的设计中。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项目是多个部门间一次超级协作的重大工程,投资方、设计方、建造方、运营方无不谨慎有加,以情怀和责任打造,以无愧于工体这座历史的丰碑。
中赫集团副总裁、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董事吴宁表示,工体改造复建后,将继续作为国安的主场,成为专业球场稳定运营的基础。新工体不只是一座专业足球场,它还具备承载历史记忆、城市消费引擎和社区情感的连结价值,未来工体将以现代体育文化为依托,打造成北京新的“文体名片、城市地标、活力中心”。
当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项目落成之时,恰逢国安俱乐部成立30周年。“希望2023年的联赛能够重回工体主场。”魏克兴说,在他的记忆里,当年人们是骑着自行车、坐着工厂的大卡车去看球,2年后将是乘地铁携全家老少去看球,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
工体记忆
“很喜欢像地毯一样的草坪,恨不得在上面打滚”
讲述人:魏克兴(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技术部负责人)
工体保护性改造复建工程在去年8月份开工之前,每天都有人来打卡。
彼时,魏克兴正在苏州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封闭训练。他说:“当时很多俱乐部的同事都在跟工体说拜拜,也会拍照留纪念。不过,原来工体的照片,我们手里有很多。”
魏克兴与工体有着不解之缘。从小跟着父亲在工体看比赛。少年时被选入工人体育场业余体校,此后从北京青年队直到加盟北京国安队,他的职业生涯均在北京队效力。
魏克兴说,“我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在工体参加比赛。当时很喜欢像地毯一样的草坪,恨不得在上面打滚。那时的看台还是水泥上面钉着三条木板。”在魏克兴眼中,当年的工体正值“壮年”。
曾几何时,不少国安球迷称工体为“北京最后的四合院”。魏克兴认为,工体给喜欢国安精神的北京人提供了聚合的场所。其实比赛不在输赢,但要打出那股劲儿,“就是不畏强手,跟对手死磕,爱谁谁的那种劲儿。”或许这也是球迷们留恋工体的原因。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图片来源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