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华究竟是不是全世界唯一的大校营长?当营长,是什么军衔?
岳振华究竟是不是全世界唯一的大校营长?当营长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军衔?
现在,几乎所有的介绍空军地空导弹第二营击落U-2作战的书籍和文章都是众口一词,认为由于连续击落三架U-2高空侦察机,第二营营长岳振华每击落一架U-2,晋升一级军衔,成为全世界唯一的大校营长。
但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流传甚广的说法往往是以讹传讹的错误说法。除导弹营指战员以外,786厂的王桂寿同志从打第一架U-2开始,多次参加作战,并且,认识营长岳振华以及其他有关的许多领导。王桂寿同志非常肯定地讲,不应该说岳振华是全世界唯一的大校营长。在击落第三架U-2前,岳振华已经提升为上校副师长兼参谋长。在击落第三架U-2以后,岳振华晋升为大校,时任副师长兼参谋长。
王桂寿同志在786厂工作了将近三十年。786厂是国家在“一五”期间建设的研制生产雷达的大型军工单位,属于当时156项大型工程之一。研制生产了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等多种型号、不同用途的雷达,是我国最重要的雷达研制生产基地之一。1960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的时候,曾经赞誉786厂是国家的金豆子,全国就你们这一家。
一、保驾护航便衣队,长空霹雳惊天雷
从1959年开始,786厂组建了负责雷达检修的机构。大约在1961年,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按照思想正、作风硬、技术精的标准,在全单位七八千人中秘密选拔了25个人负责对786厂生产装备部队的雷达进行检修工作,每5个人编成一组,王桂寿同志编在第三组,负责雷达的汽油发电机的检修工作。这些人平时分散在各个部门,有任务时,则迅速召集集中,出发执行雷达检修任务。这5个雷达检修组不仅要承担和平时期的定期与不定期雷达检修任务,而且要随时准备上战场,承担战时雷达抢修任务。每一个参加雷达检修保障的同志都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每个同志都写下保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用当时他们自己的俗话说,就是要把秘密带进棺材里。
2008年4月15日上午,王桂寿同志才说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自己作为786厂派出的雷达检修人员曾经多次配属地空导弹营参加伏击U-2高空侦察机的作战行动。当时的纪律非常严格,连部队的番号都不能打听。每次一接到通知就走,只有到了部队才知道是配属部队参加伏击U-2高空侦察机的作战。
U-2是美国第一种战略高空侦察机,绰号Dragon Lady蛟龙夫人,装有73-B巨型航空摄影机,在2万米高空拍摄照片,可供判读的横向范围达150公里。照相清晰度,在1.8万米高度,地面人员的活动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如果在9千米以下,地面人员所看报纸的标题可经放大看到。飞机还装备了十分先进的电子侦察系统。航程达到7200公里以上,飞行速度快,飞行高度一般在2万米以上,极限高度可达22870米以上。因此,当时我军装备的歼6型歼击机、59式100毫米高射炮等装备对U-2都只能望空兴叹。U-2高空侦察机也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尤其是高精度侦察卫星广泛使用之前,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侦察活动的最重要的机型之一。我国台湾地区也从美国获得了U-2高空侦察机,抽调王牌飞行员组建代号“黑猫中队”(对外称“高空气象侦查研究组”)的第35飞行中队专门对大陆重要目标实施侦察。美国也通过与台湾地区的情报共享机制,借机了解掌握我军以及苏联的雷达频率和防空作战规律。许多驾驶U-2高空侦察机对大陆进行侦察的飞行员都受到蒋介石、蒋经国等人的接见和嘉奖。
台湾飞机1957年多次偷入大陆沿海重要城市和内地,空投了大批反动传单和“慰问品”,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但是,对窜入内地美蒋飞机均未能将其击落。12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副总参谋长陈赓1957年12月9日关于台湾飞机侵入大陆活动情况和加强内地防空作战部署给彭德怀并中共中央军委的报告上批示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非常必要。请你督促空军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我方迅速从苏联进口了C-75“伏尔加”(萨姆-Ⅱ)地空导弹系统。1958年10月6日,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第一营正式成立。先后组建了五个地空导弹营,代号543部队,各营称为高射炮兵独立第X营,番号空军高炮独立第四师,实际全部装备地空导弹。
1957年10月15日,我国与苏联签订《苏联在火箭和航空等新技术方面提供援助中国的协定》,苏方将在1957~1961五年间,向中国提供P-1近程地地导弹、C-2飞航式岸舰导弹、 C-75(SAM-2)地空导弹和K-5M空空导弹4型导弹装备和技术资料。地空导弹是苏方在5年内向中国提供的4型导弹中的第三型,代号“543”。因此,相应的地空导弹部队就被称为“543”部队。
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闪光的箭》,以及2017年播映的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出品的电视连续剧《绝秘543》基本反映了导弹部队的作战情况。但是,对情况的描述仍然有所欠缺。基于保密的原因,对786厂等单位的贡献,并未提及。
而且,毕竟属于艺术作品,一些内容也明显与真实的历史事实不符。当然,作为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允许进行艺术加工。由于保密的原因,许多事实往往本身就不为人知。
即使在许多纪实性的纪录片中,对导弹营以外的其他单位的贡献往往绝口不提,或者简单介绍,或者由于分工不同,介绍的情况也不够全面。例如,2010年,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采访原786厂副总工程师王越;2016年,中央电视台第九套播放的四集电视纪录片《角逐超高空》,介绍采访西安某军工厂副总工程师实际就是原786厂副总工程师张锡熊,介绍了一些当年为击落U-2研制制导雷达的情况。
1958年11月23号,苏制装备秘密运抵中国。苏联派出一个营的人员采用一对一教学的方法,培训我方一个营即第一营的官兵,经苏方同意,其他第二、第三营的连以上干部也一同参加培训。
1958年12月26日,正式组建地空导弹第二营,岳振华少校任营长。1959年10月7日,地空导弹第二营在北京通县击落一架美蒋RB-57D高空侦察机,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第一次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记录。1959年10月14日,营长岳振华晋升中校军衔。
美蒋方面改派更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对大陆实施侦察活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投入使用至今,U-2总共被击落了七架,其中,五架是被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击落,俘获飞行员两名。中国是全世界击落U-2最多的国家,这一记录至今仍然没有被打破。
据王桂寿同志回忆,U-2多次对大陆进行侦察活动,但是,要击落U-2的难度相当大,我方也多次作战失利。1962年1月13日,U-2首次对大陆实施侦察。1962年9月9日,中国地空导弹部队在江西南昌附近首次击落美制U-2高空侦察机。飞行员陈怀身中弹片,跳伞着地后,经抢救无效于10月2日丧命。新华社第二天就发了消息:“美制蒋匪帮U-2型高空侦察机,于9日上午窜扰至华东地区上空,被我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击落。”
战后,第二营记集体一等功,全体晋升一级。1962年9月,岳振华晋升上校军衔。
1962年9月15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岳振华营长,并宣布:“你功劳是最大的,军委已经决定要给你记功,今后要再接再厉,只要打下一架来,就给你加一颗星。”
因此,导弹部队以及其他直接配属导弹部队参战人员中,普遍都知道,毛主席说过,以后每打下一架U—2,加一颗豆豆。
U-2高空侦察机被击落不久,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本来和空军没有关系。但是,一位外国记者突然问道:“不知道中方是以什么方式击落美制台湾空军U-2型战斗机的。”实际上,陈毅在周恩来办公室里,第一时间就知道,地空导弹第二营用地空导弹击落了U-2。而且,周恩来总理也很高兴,带着陈毅到北京饭店吃了一顿烤鸭,庆贺作战胜利。
见陈毅不吭声,外国记者继续追问:“具体是用什么武器击落的,是导弹吗?”
陈毅元帅举起右手,向上一指,做了一个向上捅的姿势。笑着说:“我们是用竹竿把敌机捅下来的。”
美国人通过收集我方雷达电子信号,反向分析,以及从阿拉伯国家购买一套苏制萨姆-Ⅱ地空导弹系统加以分析等方式,破解了“红旗”制导雷达的秘密。在U-2上加装了针对我方导弹制导站的电子侦察预警系统,我方称其为“12系统”。击落首架U-2后不久,U-2多次窜犯大陆并成功绕离我军地空导弹的伏击圈。由于尚不了解“12系统”的情况,电子反侦察难以实施。但是,经过分析发现,U-2一旦发现被我方制导雷达盯上的20秒钟以后,就会发出警报,从而改变航线,摆脱我方打击范围。分析查找出原因以后,我方采取了压缩雷达开机时间等战术打法措施,实施近快战法。同时,786厂党委集中技术人员的智慧,提出了一个“移花接木”的方案,即在地空导弹的制导站上加装一套炮瞄站的收发系统,用于迷惑敌机。一旦敌机进入导弹打击范围,立即启动“红旗”地空导弹制导站,迅速发射导弹击落敌机,使敌机失掉及时逃脱的时间。经过反复论证,这一方案得到上级批准:可以试试。研制改进生产都以打破常规的战时速度进行。很快生产出一套改进型产品。然而,未经定型,无法验收,更谈不上交付部队。所幸上级听说试制出一套产品,指示:武器是用来作战的。产品能不能定型,要看它管不管用。既然造出来了,拉出去试试!把飞机打下来了,不就是定型了嘛!于是,786厂改装的红旗制导站便送交部队,接受实战检验定型。
而且,仅有的这一套新装备也配属给了有实战击落U-2战绩的第二营。有关人员心里都是七上八下,既盼望着敌机出现,又担心改装后的装备贻误战机。
1963年11月1日,在江西上饶广丰县万罗山地区,使用786厂生产的炮瞄雷达(单位内部称为“一号产品”)探测跟踪目标,等U-2进入我方导弹射击范围以内,制导站突然开机,对空发射导弹,从发射到击落U-2,仅用8秒钟。这次作战不仅又一次击落U-2,俘虏了国民党空军少校飞行员叶常棣。很快,中央广播电台和各大报纸报道:我防空部队在华东某地上空击落美帝U-2飞机一架。几天后,一封加密电报电告786厂,表扬786厂产品首战成功!
而且,在飞机残骸中缴获了美制“12系统”。我方很快摸清了“12系统”的技术特征,找出了破敌之道,于是,“15号产品”应运而生。四机部王诤部长指示45天必须完成“15号产品”。这是当时最紧急、最机密、最重要的一项任务。经过有关人员的奋战,终于如期完成任务。最令人振奋的是,15号产品装备部队不久,旗开得胜,1964年7月7日,在福建漳州击落第三架U-2。12次驾驶U-2窜入大陆,4次受到蒋介石接见,被吹嘘为“空中飞虎”、“共军有飞弹,打不着我”的中校飞行员李南屏当场毙命。至此,地空导弹第二营连续击落三架U-2。加上击落RB-57D侦察机,统称为四战四捷。
由于,1959年10月7日,击落RB-57D高空侦察机,在全世界首开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以后,又连续击落两架U-2高空侦察机。1964年6月6日,第二营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荣誉称号,全营官兵每人荣立一等功。1964年7月,击落第三架U-2后不久,岳振华晋升大校。
2023年3月24日,在南通第四人民医院病床上,王桂寿同志回忆,有一次,在江西击落一架U-2以后,返回北京,在某部礼堂,王桂寿同志和第二营指战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罗瑞卿总参谋长、王诤部长以及一些大将、上将等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说,毛主席正在疗养,所以,这次没有来看望同志们,委托周总理代表他来看望大家,向同志们致以热烈祝贺。其他领导同志也先后讲话,向全体参战人员表示祝贺。
在配属导弹营作战过程中,王桂寿同志认识了岳振华营长。岳振华显然知道王桂寿同志这些人承担的任务,对王桂寿同志说,雷达是千里眼,要看得清,看得远,关键时刻不出故障,还要依靠你们。有你们跟着部队一起行动,我们就不担心了。王桂寿同志回答,请放心,保证不拖部队后腿。
事实上,在导弹部队打U-2的大约上百次作战行动中,由于事前反复精心检修保养检测,并且,实施伴随保障,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雷达检修不到位而出现故障影响作战的情况。
吸取连续被击落三架U-2的教训,国民党空军在U-2飞机上又加装了回答式干扰系统,同时还加装了红外线照相设备,开始夜间出动,频频对大陆实施侦察活动。由于U-2飞机施放欺骗回答式干扰,使我军导弹部队发射的3发导弹全部脱靶。
当时,每脱靶一枚地空导弹,就意味着损失相当于一架米格-15歼击机的价钱。一架米格-15价值大约相当于人民币15万元。一方面,大家对损失价格昂贵的地空导弹非常心疼。另一方面,积极分析作战失利的原因,争取一举击落U-2.
空军高射炮兵部的田在津、肖丙元等参谋设计了“反电子预警2号”系统。该方案技术复杂,“只有第四机械工业部某工厂才能做。在四机部部长王铮(诤)老将军的全力支持下,四机部某工厂科技人员和工人奋力拼搏、合力攻坚,本来规定三个月交的‘货’,只用了56天便制出了样机,”试验效果良好。
实际即指786厂研制的有关装备。只是由于保密工作非常严密,到该书写作出版时,包括谢雪畴在内的许多人都不知道。知晓内情的人或者已经去世,或者缄口不言。
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在制导雷达上加装新研制的反干扰设备,主要是786厂研制的“二号天线”,以对付U-2飞机上的回答干扰波形。
1964年11月,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红旗一号产品”试制成功。1964年12月10日,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该型号初步定型。1966年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并批量生产。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我方预计到,台湾方面可能派U-2来侦察有关情况,因此,我方秘密调集各地空导弹营在U-2可能飞临的航线上,秘密布防。用王桂寿同志的话说就是,倾巢而出,全国的地空导弹部队都蹲点守候,参加伏击作战。
“红旗一号产品”初出茅庐,就在实战中崭露头角,立下战功。1965年1月10日,地空导弹第一营在内蒙古包头附近首次使用红旗-1号击落U-2飞机。这是我军击落的第四架U-2,飞行员张立义被俘。这是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第一次夜间击落飞机,该营被国防部记一等功。并且在飞机残骸中缴获并修复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套美国新型电子预警系统。
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又打下一架U-2,毛泽东高兴地问:“是哪个营打下的,是不是还是二营?”周恩来总理说:“不是二营,是一营。”毛泽东听后,连说了三声好。
这次战斗后获悉,U-2飞机上新装的回答式角度欺骗干扰装置被美国人称为“13系统”,张立义在飞机被击中前一直没有看到“12系统”有任何报警反应,所以根本就没有启动“13系统”。
786厂科技人员破解了美制“13系统”,迅速研制出具有反侦察作用的对抗回答式干扰的电子对抗系统,并装备到正在研制的“红旗二号产品”制导站。经过艰苦努力,1965年,试制成功首套“红旗二号产品”样机,这是我国第一套自行研制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1966年夏,“红旗二号产品”经国家靶场试验合格后,开始批量生产。1967年7月,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该系统设计定型。
“红旗二号产品”列装部队后,在实战中先后多次击落美制高空侦察机。虽然,美国方面又改进了“13系统”,让它无需飞行员操作而自动发射干扰信号。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967年9月8日,导弹部队第十四营在浙江嘉兴首次运用“红旗二号地空导弹”击落第五架U-2。
双方在万里长空斗智斗勇,导弹战、电子战、软打击与硬打击多管齐下。导弹部队在神州大地风餐露宿,押线卡点,机动设伏。作为参战的雷达检修组,伴随部队行动,经常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检修组成员分乘两辆全封闭的闷罐车,其中,一辆车上住3人,另一辆装载油机的车上住2人。他们和导弹营保持了一定距离,由一名连长带队,乘坐汽车,随时准备提供雷达检修保障。
而且,为了缩短雷达通电时间,王桂寿同志经过反复观察思考,将油机的开机通电时间从原来的6秒钟压缩到3秒钟。为缩短整个导弹部队开机时间,提高反应速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一有效措施也被迅速推广到各检修组。为了及早发现各种故障的征兆,王桂寿同志还专门购买了一个大号的听诊器。总结出一套望闻问切的发现和排除故障的经验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历次配属部队参战的战斗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油机故障而影响作战的情况。
由于研制生产“红旗”地空导弹配套的地面制导站系统以及提供伴随雷达检修保障,为击落U-2高空侦察机做出了突出贡献,空军的一位副司令员专门来到786厂,主持召开庆功会,代表中央军委宣布了毛泽东主席签发的表彰命令。786厂也派遣李传常厂长与总工程师洪民光作为代表赴北京参加庆功会。1964年7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同地空导弹第二营的指战员共同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次接见创造了建国后毛泽东主席一次接见作战有功人员数量之冠。
王桂寿同志和另外20位同志获得了一次晋升两级工资的奖励。另外,大约四五位同志由于在以前的作战中,被蚊子定要是受伤住院,而没有参战,也没有晋升两级工资。但是,王桂寿同志和其中的另一位同志发扬风格,将自己的工资让给了生活困难的同志,将自己原本已经升到80多元的工资降到不足60元。当时,感谢的大字报贴在单位的大门口。有一次击落U-2高空侦察机,每人发了20元奖金。还有一次,在参加击落U-2作战后,单位指派王桂寿同志和财务科长共同赴北京,经四机部王诤部长批准领取了打U-2的3000元特别经费。
我军地空导弹部队运用C-75“伏尔加”地空导弹,先后于1962年9月9日、1963年11月1日、1964年7月7日,击落三架U-2侦察机。
红旗-1号地空导弹系根据前苏联C-75型(SA-2)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仿制的半固定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1958年6月开始仿制,1964年12月定型。其中,导弹是由112厂(沈飞公司)负责生产,地面制导系统由786厂负责研制生产。1965年1月10日,地空导弹第一营首次使用红旗-1号击落U-2飞机1架。由于该系统机动性差,命中率低,易受电子干扰,故定型不久即停产,逐渐被红旗-2号地空导弹取代。红旗-2号地空导弹由贵州遵义的061基地负责研制生产,地面制导系统由786厂负责研制生产。
目前,有的资料所称该型号导弹击落两架U-2侦察机的说法是错误的。我王桂寿同志不仅多次直接参加了击落U-2的作战,而且,还曾经在空军地空导弹学院工作过一段时间,以后,也经常去导弹学院。在1967年9月8号的作战中,地空导弹十四营先后发射了一枚红旗-1号、两枚红旗-2号地空导弹。但是,可以肯定是红旗-2号地空导弹击落U—2高空侦察机。
二、岳振华究竟何时晋升为空军大校
地空导弹第二营营长岳振华在1955年被授予空军少校军衔,此后到1964年晋升为空军大校军衔,晋升三衔的情况,当时属于极为罕见的特例。由于岳振华指挥,地空导弹第二营首开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世界军事史上的先河,在1959年10月7日击落RB—57D型 侦察机,随后,10月14日晋升为空军中校。1962年9月9日,又击落U2高空侦察机一架。毛主席指示,以后每击落一架敌机,加一颗豆,也就是晋升一级军衔。岳振华由此晋升为空军上校。1964年7月7号,第二营击落第三架U2以后,7月10号,岳振华晋升为空军大校。
图为1964年7月23日,接见副师长岳振华大校时的情景。
击落第一架U-2时,岳振华为中校,1962年9月,在江西南昌击落第一架U-2后,晋升为上校。1963年12月26日,国防部以绝密级等级签发的军令字第一号命令,授予岳振华同志“空军战斗英雄”称号。1964年7月,击落第三架U-2后,晋升成为大校。
2017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绝密543》中的导弹营长肖占武的原型就是岳振华,但是,电视剧中,1963年,肖占武在江西上饶击落第二架U-2后,不久,晋升为大校的说法则与真实历史不符。
王桂寿同志回忆,岳振华在击落第三架U-2之前,1964年,已经晋升为新组建的空军高炮独立第四师副师长兼参谋长指挥第二营作战。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告诉岳振华,命令马上就下来了,碰到打仗的事,你先在第二营再干一阵子。
当时的第二营营长是由第一营调过来的何方营长。第二营的其他同志表示,王桂寿同志的回忆是正确的。
所以,通常所说的岳振华是我军当时唯一,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大校营长,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笔者发现这一错误说法广为流传,几乎随处可见,基本上成为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的定论。
原兰州军区空军副政委谢雪畴在《中国空军击落U-2纪实》书中,称岳振华在1962年5月27日,地空导弹第二营首次向湖南长沙实施火车机动时,就是“空军上校营长”,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1959年10月7日,他指挥第二营在通县机场一举击落美制蒋机RB-57D,首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高空侦察机的战例。战后,军委给他提前晋级,在他中校肩章上新添了一个豆。”
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岳振华是在1959年10月14日晋升中校,1962年9月晋升上校。
1962年9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庆祝大会,为了保密起见,对导弹部队的情况只字未提。“这次因击落U-2有功光荣地晋升了大校的二营营长岳振华,却没有在会场上露面。”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岳振华应该是在1962年,击落第一架U-2后,就晋升为大校。岳振华“本是堂堂的解放军大校,是南昌战斗后得到提前晋升奖励的一位大校,是解放军里三年之内两次得到提前晋衔奖励的唯一一位高级军官”。但是,这种说法还是错误的。
应该说,岳振华是我军的少校、中校、上校营长,上校、大校副师长兼参谋长、大校师长,才是准确的。
虽然,按照打掉一架U-2,加一颗星的标准,应当是在1963年11月晋升大校。但是,毕竟实际是在1964年7月才晋升大校,也不能够说是大校营长。
1965年,在击落第四架U-2后,在北方某地举行的会议上,王桂寿同志见到岳振华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岳振华时任空军高射炮兵独立第四师大校师长。
从1965年6月1日起,我军取消了军衔制。1965 年2 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改革军官薪金制度的决定》,决定废除现行的军官薪金制度,取消军龄补助金,将军官级别改定为国家机关行政干部级别。岳振华被评定为行政十一级,这是因为部队的奖励分为立功、晋级或者晋衔的“单晋”,既晋级又晋衔的双晋。
其中,晋级和薪金挂钩。晋衔高于晋级,但是,却不晋升薪金。岳振华属于晋衔的单晋,而且,担任师长的时间很短。当时,副师级为十一至十三级,正师级为十级。
故此,评定为行政十一级的副师级。在晋升大校前,刘亚楼司令员对岳振华说,要军衔,那个能直接看得到。不要钱,那个看不到。
当然,如果岳振华当时选择晋级,或者既晋级又晋衔,在1965年,即可评定为行政十级的正师级大校。
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地空导弹第二营作战有功人员。
例如,这张广为流传的照片中,1964年,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右一)、空军副司令员成钧(左一)、地空导弹第二营营长岳振华空军上校。[3]
这张照片恰恰证明,至少岳振华不可能在1962年9月,击落第一架U-2后,也不可能在1963年11月击落第二架U-2后,晋升为空军大校军衔。
王桂寿同志不仅认识岳振华,也见过分管防空作战的空军副司令员成钧中将与刘亚楼上将司令员,而且,看过照片后,也证实了这张照片的真实性。
三、参战的若干细节纠谬
在影片《闪光的箭》中,我军导弹部队官兵从部队组建开始,始终穿着65式军服;电视连续剧《绝秘543》中,在1965年6月1日后,我军官兵仍然穿着55式军服,佩戴军衔标志,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
应该说,从1958年组建导弹部队开始,到1965年6月1日,导弹部队官兵身着五五式空军制服。从1965年6月1日以后,到1985年5月1日以前,身着六五式空军制服。
至于影视剧中,导弹部队官兵着军装作战,也不符合事实。为保密起见,导弹部队官兵和王桂寿同志都是穿便衣,对外以“钻井队”“勘探队”的名义执行作战任务。在作战结束后,返回部队,才穿军装。
现在,有的导弹部队人员称,导弹部队的伙食非常好,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每天可以做到鸡蛋当饭吃。击落U-2以后,吃烤鸭吃到腻味的地步。王桂寿同志回忆,这种说法明显言过其实。当时,导弹部队的伙食标准确实比其他部队高一些。但是,也没有达到鸡蛋可以当饭吃的地步。不论是否参战,我们在导弹部队吃饭都不要付钱和粮票。有时,吃饭的时候,红烧肉、炒鸡丝、炒鸡蛋和另外两、三个菜为主。当然,有时候,还达不到这样的标准。例如,导弹营的日常伙食供应中的包谷面的比重也很高。
在1959年10月,击落RB-57D高空侦察机以后,周总理安排了一次庆功宴,按照每人5元钱的标准,请参战人员吃饭。至于,在其他地方击落U-2后,有时,当地政府安排一次庆功宴,主要以当地土特产为主。返回部队后,安排一次庆功宴。但是,并没有某些人传说的标准高。1964年7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有关人员参加了规模最大的庆功宴。
“二营这次用个新办法——用松九雷达代替制导雷达求测射击诸元,使制导雷达的开机距离压缩到了最小限度之内。”“六七月间他同他的战友们在北京试验近快战法时,提出把这种炮瞄雷达移植到萨姆-II制导雷达上来”,以压缩开机距离。(谢雪畴:《中国空军击落U2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140页。)王桂寿同志表示,786厂的技术人员首先想到并实施了这一技术方案。当然,也可能是导弹营的岳振华等人与786厂的人员不谋而合。而且,786厂迅速研制并实现了这一方案。当然,这样讲,绝不是否认和贬低导弹营岳振华等指战员的功绩。毕竟,大家此时都是一切为了胜利。究竟哪一方谁先提出这一方案并不重要。时任第二营作训参谋陈辉亭回忆:这部松——九炮瞄雷达是上级临时配属给第二营,“人员的情况也都不了解”,“也没有参加过营里合练过”,“临时仓促上阵”。(电视纪录片《角逐超高空》第三集) ↑谢雪畴:《中国空军击落U2纪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页。谢雪畴著:《中国空军击落U-2纪实》,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原兰州军区空军副政委谢雪畴虽然在西安,但是,并不知道该厂是786厂。 ↑https://c.quk.cc/3/b92c/2g0iroij2ei.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