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澄溪镇:探边界,寻人文
澄溪镇位于重庆市垫江县西南端,距离县城约17公里。场镇西侧纵亘盆东平行岭之“明月山脉”,并与四川省邻水县呈隔着一道天然分界线。场镇东、南方向是大片低山浅丘,且以传统农耕为生产主导的地缘空间。澄溪原名“登溪”,因流经这里的小河溪(土桥沟)遇涨水时易冲积杂物,便在此垒筑有“沉沙凼”,效用清淤、排洪等功能。时逢川鄂古道途经,顺循交通而渐兴聚落,后将此地名雅化为“澄溪”。明清年间,澄溪设置了“铺递”(服务于当时各条交通干道上的邮驿系统),后缀“铺”之通名。清代形成街市场集,澄溪又作为了川鄂古道上的一处重要驿站。
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垫江县治图》对“澄溪铺”(图中为旧名‘登溪’)的要素标注:西侧明月山,北侧太平铺,南侧垫长界,还有川鄂古道的路径虚线都清楚标画了出来,澄溪铺的区位关系通过此图便一目了然。而在垫长界的标注中,还引用了清光绪《垫江县志》(谢必铿版)中的一段文字描述:“正南五十里至登(澄)溪铺交长寿界”,对里程、方位等信息则有简要的说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涪陵地区.垫江县》中,对“澄溪镇”的词条解释。虽然清代就已建场,又居古道驿冲,但澄溪正式设立建置镇是在民国时期的1935年,以前曾隶属太平镇所辖。
一幅民国时期的“四川省垫江县图”,县域南侧邻靠长寿的红圈处便是澄溪镇。
实地来到探访点:今澄溪镇南场口与长寿区的交界处。这座公路小桥已属于长寿,官方政区界桩立于小桥中间(图中右下角)。
公路小桥以附近地名“土桥”作为专称,土桥原是一座老古桥,行矗在川鄂古道的长垫两县边界上,两侧有石梯上下连接(其中从垫江往长寿方向,先上走三步,过桥后再下走四步。至今,两地居民还流传着“上三下四”的说法)。九十年代初随长垫梁公路改造,老土桥被覆筑为公路桥使用。根据“土桥”上的信息,长寿-垫江-梁平的省道已升级为了243国道(重庆开州-广西凭祥),土桥信息牌由长寿区交通局所立。“长垫梁公路”民国时期即开始规划,三十年代断断续续进行修筑,几经拖延,一直未能实质性通车,仅垒筑了基础土石方等工程。直到五十年代初才完全建成公路标准,并开行汽车连接城乡。这条公路大致沿着川鄂古道而行,垫江境内又多是低山浅丘,公路几乎取代了原先古道的路径。后来修建重庆主城—万州之间的高速公路与铁路,均是沿着这段通槽延伸。
因地处长-垫-梁的主导交通路线上,这里的界桩也是长寿与垫江的1号桩。
界桩南侧长寿方向,长寿端为海棠镇土桥村(村/桥/溪三同名,长寿区最北端的行政村),长垫边界距海棠镇约4公里,海棠镇有客运班车定时开到这里,与垫江县城—澄溪的公交车在土桥边界点换乘,垫江到长寿走国道的班车也会在这里经停。县际主干线的交通还是很方便的。如果海棠场镇设在土桥的话,那么澄溪/海棠就成为了又一座跨界场镇。
公路“土桥”的限速、载重等数据标准。图中左侧的远处山脉为明月山,山的那一边就是邻水县,从澄溪亦有盘山公路可通达。所以澄溪也算是“地界三县(区)”,并作为三县(区)的边界物贸储运集散大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澄溪拥有“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特色镇,重庆市经济百强镇、首批商贸强镇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镇、 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等多个荣誉头衔。一方面源于区位优势,也有自身的功能积淀。
243国道在澄溪镇南场口折向西北绕镇通过,另有支路可向西越岭明月山脉,通往邻水县及川东腹域的公路。在盆东平行岭谷的核心地带,山脉之间呈纵向并排,中间为宽大的槽谷与缓坝,分布着城镇、村庄等人口聚落。所以这一片的传统人流走向大多是行途南北。而东西方向因受这几条岭谷阻隔,即使县域相邻,但联系都不算很频繁(特别是以前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后来相继修建了东西走向的高速公路与铁路(如G42沪蓉、G5515张南、G5512两开、达万铁路等),打通了穿凿岭谷的隧道,这类现象才逐渐改变。不过另有个别东西走向往来联系,还形成了一些特有的人文现象,在此次对澄溪的探寻中即有接触了解。
公路“土桥”下的同名溪沟,这条小河溪属龙溪河支流打鱼溪的上源。长寿与垫江也以此沟为大致分界线。早在古道通途的时代,这里就设有店子,供路过的人食宿休息。据附近居民说,土桥的北桥头(垫江境)以前还有一块铁界碑,源于清代一个涉及边界划分的典故:道光年间,曾派大臣巡视长垫两县地形、庄禾以订盐课。长人小智,引导大臣于山区坡田小乡,经黄桷、海棠、土桥北行入垫;而垫人则引导大臣走平坝地区,经澄溪、太平,直达垫江。大臣巡视后,定曰:长地瘠而垫地沃,虽辖区有别,但地质有异。故两县之盐课均为三千。垫江为蒋明基中课,长寿为高云祥操得,定盐价百小钱为准,长(每100小钱)为二十四两盐,垫为二十两盐。故长寿人至澄溪贩盐者甚多。延至光绪二十四年,垫江以两县辖地悬殊而课银同症不服,遂不许长寿人至澄溪赶场贩盐,长寿人忿不准垫江人过桥,于是诉之于省,省派重庆知府(府官)忠州(州官)及长垫两县知县(县官)临境解决:长课原数不动,垫课减至二千,更密两面同字“四知”同印铁碑于土桥之北桥头为界。后来由于历史原因,铁碑被毁未拓文留记,仅将此典故流传于民间,作为边界间人文的茶余谈资。
澄溪镇南场口,两条主干道如似触角状向北通连至场镇内部。右侧是从垫江县城到澄溪镇的公交车起始站点,开到边界这里正好便于旅客换乘。
1990年版《重庆市地图集》中对垫江澄溪边界的要素标注。这版地图的背景年代里,垫江与长寿还分属同省的两个城市——重庆市(计划单列市)与涪陵市(地级市)。而澄溪这处边界在那会可就是“跨越市际”了。此外,图中当时称明月山为“东山”,遥相于西侧的铜锣山。这版地图的地形渲染也很明显,可以清晰看到山岭与槽谷、低山浅丘、缓坝之间的地貌分布关系。
澄溪镇街景。这里是位于农贸市场旁边的街道,也是场镇的繁华地点之一。从此路口朝东南方向可前往涪陵,加上243国道及通往邻水的道路,澄溪就是此区域的一处公路枢纽了。这块路牌中的两个地名正好是涪陵作为地级行政区时代的上下级隶属关系:涪陵地区垫江县—(地级)涪陵市垫江县。从澄溪到涪陵将穿越又一段平行岭—黄草山脉,走老省道距离也挺远。垫江虽然属于涪陵地级政区时的老辖域,但因东西方向的山岭阻隔,交通不方便(至今无直通高速,需绕行忠县与长寿),人文联系相对较少,感觉垫江在涪陵是一座孤矗的“散装型”县域。
来到澄溪镇,一方面是探访与长寿的政区边界。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寻找2013年时,《重庆日报》曾报道过的“澄溪邻水街”新闻原型地,这是当年的报道内容。所谓“邻水街”是指部分近靠垫江县境的四川邻水人前来澄溪落户经商,并在澄溪街上形成了规模化群体,并带动了澄溪的经贸发展。这些人主要来自邻水县石滓乡(澄溪到邻水的盘山公路入川第一镇),大都从事着“煤矿、运输、建材、商品服务”等行业。这属于地理、区划背景下的人文迁徙现象。
当年新闻报道中的曾家超市(接上图)。新闻中并没有涉及超市名称,是我们在探访过程中,根据新闻字眼中提到的“南华社区”信息,一路咨询才所得知。那天原报道中的男主人外出办事去了,女主人正好在家,当我们根据新闻内容说出了男主人的名字时,女主人大概已经忘记了这篇“久远”的新闻,感到非常惊讶,并问“我们怎么会知道她家里的情况”。可谓“插柳成荫”,我们与女主人进行了一番交谈,据她说,其实“邻水街”仅只是泛称,邻水人在澄溪的生意点早就分散于全镇,只是彼此的乡邻认同感较强,定期将会举行一些聚会等等,相互间如遇到什么事情,也会尽量帮忙。虽然老家与澄溪只隔一座山岭,但终究算是在外奔波,更需要团结与照应。
澄溪镇人民路,基层政区分别归属南华社区与双桂社区。上图这家邻水人的超市为南华社区。如果非要以街区道路来解析“邻水街”这个人文迁徙现象的话,那就当是这条人民路了。邻水人来澄溪后,早期确实多集中在这条路上,现在也仍有不少,还包括了那家“新闻”超市。
澄溪镇南华社区对面的镇商会。无论是“邻水街”现象,还是三县(区)集散要地,或为市级重点小城镇,澄溪在区位、人口、规模等方面的因素,积淀了他自身的商业基础。如澄溪商会一位负责人在新闻报道中就曾说到:“垫江和邻水的经贸往来从上世纪80、90年代起就渐成气候;以澄溪镇为主的垫江边区城镇与四川邻水县开展的经贸合作中,至少有10%的经营主体是邻水人……”
一张来自网络的数据表格:七普后垫江县各乡镇街道人口。七普后澄溪镇约有3万7千多人,人口比六普时虽略有微减,但因澄溪的区位条件与城镇基础,影响不算太大(尚需察观趋势)。未来澄溪在县域、边际的发展中,提升定位,完善目标,以主导(非县城)区域小城镇的引领、带动、特色化功能。
主要参考资料——
1、清代光绪《垫江县志.形胜》 谢必铿版
2、《老重庆影像志》之“老地图”: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垫江县治图”
3、《四川省垫江县地名录》 1983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涪陵地区.垫江县》1993年版
5、《长寿边界行:土桥村,一桥一路皆繁华》 长寿新闻网 2019年6月24日
6、《修建长垫梁公路垫江段的始末,这段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 政协垫江县委员会编:《垫江文史资料》第三集1992年版
7、《垫江古道》 垫江日报 2016年10月31日
8、《垫江澄溪镇有条四川“邻水街”》重庆日报,2013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