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了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畦留夷
原创
2022-04-12 18:52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写的一部札记式的诗歌理论著作,共六十四条,又有后人整理了他自己原稿中删掉的一些条目。集成一百余条。
本书的中心概念是“意境”。
《人间词话》的前九条是有关意境基本理论的论述:
第十条至第五十二条是对历代词人及其创作的评论;
第五十三条至第六十四条论述词与其他诗歌形式的联系与区别。
这样我们一下能抓住重点,本书的中心概念就是“意境”。
王国维总结了古代有关意境的论述,并且运用西方文艺美学的观点进行理论分析。
他认为意境是词的创作的中心问 题,境界是心与物互相统一的表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认为,词要真实自然,“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要具有“言外之意”。他在评论姜夔时说:“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他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 “无我之境”两类。“有我之境”指“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指“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他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 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认为,判别意境优劣的原则是“不隔”。
“不隔”指真实自然、生动传神而又有“言外之意”的境界。
他又说:“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葛然回首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也是要写出有意境的作品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境是认识学习阶段,
第二境是艰难训练阶段,
第三境是功到自然成的阶段。
本书对理想与写实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观察事物与表现事物的关系等文学创作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都有精辟的见解,这部著作也表现了叔本华等西方美学思想一些的影响。
阅读这样的作品,最重要是领悟其理论内涵,王国维每阐述一个理论观点,总是用大量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我们读起来也就有了很多趣味,也同意理解学习。
他关于诗词的“隔”与“不隔”的几则札记就很有意思,读完、吃透受益匪浅。
下面大家一起学习:
四○:“隔”与“不隔”之分
【原文】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
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
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译文】
问“隔”与“不隔”究竟有何区别,答:陶渊明、谢灵运的诗“不隔”,颜延年(颜延之)的诗就稍微有点“隔”。
苏东坡的诗“不隔”,黄山谷(庭坚)的诗就稍微有点“隔”。
“春草生满池塘”、“燕泥从空阔的屋梁上掉落下来”等二句,它们的妙处就在“不隔”。
词也是这样。就以一个作家的一首词而论,例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所写:“我一个人在十二栏干处独自凭望,云天无边,碧野无际,远远望去,草色与春云交融在一起。一千里、一万里,二月、三月,没有停歇,真要让行人愁断了肠。”每句话所描述的情境都显现在眼前,这就是“不隔”;
至下半阕所写“在诗人谢灵运的春草池塘上,在江淹《别赋》的'送君南浦’边上”,那就“隔”了。
姜白石《翠楼吟》:“这里是古代仙人乘鹤归去的处所,应当有词仙乘坐黄鹤和我们一起在白云间游玩。但是,我在高高的石阶上久久地凝神远望,只看见萋萋芳草千里万里,令人感慨”,这便是“不隔”;
而所谓“只好凭借着饮酒来排除凄清愁思,凭借着看花来消磨英雄气概”,那就是“隔”了。
然而,南宋时代的词即使“不隔”,比起前人所作,也有深与浅、厚与薄的区别。
我们平时读诗词,欣赏当代一些诗人的现代诗也一样,总有“隔”与“不隔”的分辨,凡真情流露,又写出真景色,那绝对是动人心的,至于那些辞藻华丽,远大空洞的东西,自然不加注意,也引不起感动,过目即忘。诗词的优劣辞藻文采重要,但没有意境就不值得看。
余秀华之所以能火遍大江南北,不是没有道理,她的一些诗还是很有意境的,意象灵动,语言简洁,直入人心。
再读《人间词话》中的四十一则,相信我们能读出什么为“情不隔”,什么为“景不隔”。
四一 :写情“不隔”与写景“不隔”之例
【原文】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译文】
“人生不可能长命百岁,却常常为千万年的事情忧愁。因为白日短暂而埋怨黑夜长久,为什么不点着蜡烛夜游”“为了升仙而服用长生不老药,常被药物所误。不如痛痛快快地饮酒,痛痛快快地披纨裹素”,写情达到这一境界,才算“不隔”。
“在东篱下悠然自得地采摘菊花,忽然间看到南山日夕佳景。在苍茫暮色中,飞鸟自由自在地归还山中”、“整个天空就像是一座圆顶大帐篷,将四周的田野笼罩。天空是苍苍茫茫的一片,原野是茫茫苍苍的一片,广阔无垠,不见边际。一阵风吹过,从中露出了无数牛羊”,写景达到这一境界,才算“不隔”。
我边做笔记边做一些自己的理解,余秀华这样简单的几行文字,看后我的感觉是情的不隔,还有一些小感动,虽然它直白简单,不华丽,也不赚眼球。
最近网友把老余骂得狗血喷头,各种的标签的往上贴,她自己也定义自己 ,也贴,妥妥弄成了你好好骂,我就好好给你作,谁也不在乎谁,谁也可以抓谁的脸,吃瓜的就像在看戏 ,还露着不怕不把事闹大,就怕不好好儿闹。
这多少都失了分寸。我觉得读者还是要尊重诗歌本身,文本本身,要说实话,不跟风也不起哄更不谩骂,作者要尊重诗歌,要热爱诗歌,更要珍视民众的信赖,负起诗歌该有的教化作用的责任。
最近关注了一诗人写的诗,觉得写得很有看头,下面他的这首诗大概可以理解为景不隔吧 不过意境的画面感不是很强, 但有诗意,个人认为,也许有的人还认为只是简单的分行,毫无诗味呢,诗无达诂,我只表达个人感受。
《中年之殇》
文/杨张平
大雁收起折扇,天空下
苍翠渐次老去。冰凉
从地底涌向发梢,瞬间
青石的额角和草木肩头
凝出咸涩乃至微苦的晶莹
在这个将被秋风吹散的季节
我背靠炊烟,双手合十
面对着东方,深深地祈祷
那些直说到人心里看到人眼里让人能感受到情怀之美,体会景物之美的诗,或情景交融的诗我认为是好的诗歌。
春水,将衣衫洗薄
抽柳丝最嫩那一处
挑针布线,绣上江南烟雨北国繁花
裁微风,取最柔软那一段
拦腰一系,四月身姿飘逸迷人
和着这鼎盛春意
轻歌曼舞,尽情妖娆
韶华易逝时光易老
不如,携一片春色
长袖舞尽流水落花
虽南柯一瞬,繁华暮春终凋零
缺梦的日子太过寡淡,何不
品惬意逍遥,观潮起潮落
高亢处放歌,沉郁处缠绵
跌宕起伏,让四季饱满充满张力
…………
这样的文字看着很美,总有一种高冷之感,我读不出感动,也读不到意境,或者说意境太多,太空泛,又不知道表达了什么。语言的凝炼,准确,是必要的,而意境的营造更加要得。
意境虽然是个好像很没有边界的东西,但我们能感到它的内核,能感同身受,仿佛走入其中。好的诗人词人,语言的锤炼上很有功夫,意境的营造上绝不会是刻意或过多的粉饰和意象的层叠堆砌。自然而然,又烟火生香,而不是你兀自陶醉于格调的高雅,生怕沾染泥土,又不见沙尘,精致的失了本真,生僻冷漠 ,离人很远,心不能为之而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就是这么回事儿,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真真切切地在那里。孤烟直,大家想一下那个样子,我找不到一个很好的配图。一首诗好的意境用不着渲染太多,让人看不到真景,让华丽辞藻喧宾夺主。要写夕阳落日的美,就不要再赞树的美,草的青,或者再安插多的溢出来的情绪,填填塞塞,就成烂景,成了烂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