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沈阳之铁西区
作为生活在铁西的一员,带大家深入了解大铁西。以下内容来自政府网。
一、铁西概况
铁西区,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沈阳市的中心城区,老城坐拥一环二环繁华地段。新城位于三环四环地区。铁西区北临皇姑区、于洪区,西接辽中区,东与和平区、苏家屯区接界。总面积484平方公里,人口91万,享受市级管理权限。
铁西区是中国的工业区。2007年6月9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的称号。2008年,被列入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荣获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2009年,《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铁西区被命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化示范区”、入选“新中国60大地标”。
2017中国工业百强区 。
2018年9月,《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在京发布,铁西区当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
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二、历史沿革
铁西区建制于1938年1月1日,因位于长大铁路西侧而得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沈阳。成立了伪奉天市政公署,当时铁路以西除附属地外仍属沈阳县。
1932年11月伪奉天都市计划准备委员会成立,并计划将沈阳县所辖的东起南满铁路(现长大)、西到大则官屯(现卫工街),南至浑河、北到皇姑屯(现沈山铁路)定为西工业区(非行政区)。
1934年6月《西工业区平面图》制成。当时的规划是东起安福街(现第二纺织厂西侧马路)西至嘉应街(现兴华大街),南起南五马路(现建设大路),北至中央路(现北三马路),在这个范围内有46家工厂确定了位置筹备兴建,这是铁西早期的建设规模。同年11月将沈阳县揽军屯一带划入市区。
1935年3月,由日本在中国进行殖民统治的代表满洲铁路株式会社与伪奉天市公署共同出资,设立“奉天工业土地股份有限公司”,后移交市公署,改为“奉天铁西工业土地管理处”,负责西工业区规划建设和土地征购。工业土地股份有限公司强行购买农民的土地并全面实施其规划。揽军屯三千户居民被强迁到五马路以南的兴顺、齐贤、景星一带,这是铁西区历史上的一次大搬迁。当时铁西工业区的规划是以南五马路(现建设大路)为界,以南是生活区和商业区,以北是工厂区。铁西区的城市规划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都是为工业生产服务的。
1937年9月1日,伪奉天市公署发布公告:奉天市划为11个行政区,有沈阳、大和、铁西、大东、东陵、沈海、浑河、永信、于洪、北陵、皇姑。铁西区辖范围是东起安福街(现第二纺织机械厂西墙外小马路),南至辽中路(现沈辽中路),西至寿同街(现卫工明渠)北至奉山铁路(现沈山铁路)。
1938年1月1日,奉天市政公署公布条例,成立了铁西区公署,这是铁西区建置的开始。下辖齐贤、兴顺、景星、中央、应昌、兴工、嘉工、劝工八个分区。
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签定了“日满两国政府协定”,在这个协定下,日本国内以大阪地区为主的一些财团资本家如三井、三菱、住友、大仓等系来铁西建厂或设分支机构,把铁西工业区称为“大阪系资本的别动队”。日本财团在铁西大量建厂,掠夺中国的资源,同时日本关东军还利用一批工厂进行军工生产,为侵略战争服务。到1938年铁西区的扩建基本完成。
1938年1月1日,伪满奉天市公署实施了区条例,由于地处铁路西侧,故正式命名为铁西区。
1948年11月2日,沈阳宣告解放。
“一五”期间,沈阳作为一个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点,企业高度集中的铁西区是重中之重。苏联援建的156项国家重点工程中有3项在铁西。投资超过百万进行企业改造的40多个,新建大中型企业12个。
1952年9月23日,工人村开始建设,共建有5个建筑群72幢三层砖混楼房,建筑面积99012平方米,工人村建成后,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人居住区,在全国率先引导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住宅潮流。
1984年铁西作为一个计划经济典型特征最为突出的老工业区,在改革企业管理机制上开始了探索和尝试,推行了经济责任制、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等等,并从1986年开始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决定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成立铁西新区。
2007年6月9日,铁西区被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同年,铁西区与细河经济区重组,诞生总面积484平方公里的“大铁西”。
2008年12月,先后被授予“全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和“2008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称号。
2012年8月31日,铁西老城区内最后一座大型工业企业迁出,铁西“东搬西建”任务结束。
三、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铁西区辖20个街道:昆明湖街道、工人村街道、七路街道、启工街道、笃工街道、兴华街道、兴工街道、霁虹街道、凌空街道、重工街道、艳粉街道、保工街道、兴顺街道、贵和街道、翟家街道、大青中朝友谊街道、大潘街道、西三环街道、彰驿街道、高花街道。
四、经济
(综述)
2016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2亿元,下降3%;降幅低于全市4.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2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税收收入85.25亿元,同比增长11%,高于全市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01元。
(第一产业)
2014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1.6亿元,增长6.1%。粮食总产量16.5万吨。实施农产品“三品”认证15.3万亩。
(第二产业)
2014年,完成装备制造业产值2290亿元,增长13.2%,
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6%。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723亿元,其中宝马铁西工厂生产整车14.5万辆,产值390亿元,增长62.5%,拉动全区工业增长4.2个百分点。现代建筑产业产值660亿元,增长5.1%。实施装配式建筑工程182.2万平方米,在全市领先。医药化工产业产值320亿元。重点医药化工企业实现扭亏为盈。同时,区内工业产品协作配套额达到106亿元,增长63%。
2015年,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到77.2%。现代建筑产业园入驻企业210余家,工业增加值达到635亿元。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拓展到65平方公里,预计完成总产值1862亿元,同比增长20.5%。全年投资亿元以上项目69个。重特大项目建设,包括汽车、精密轴承、电机等项目投产。电力核电部件产业园开工建设。
现代建筑产业全年完成产值455亿元,同比增长50%。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49个,总投资140亿元,其中,投资2亿元以上项目10个。作为全国墙体材料产业化生产基地项目签约,占地30万平方米的中南集团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工厂、投资超50亿元的产业园开工,装配式住宅项目开始试生产。入区企业已达210户。总投资10亿元的节能环保玻璃项目开工建设。
工业经济全年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8个,总投资突破900亿元。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增至145户,产值2420亿元,同比增长20.6%。装备制造业对全区工业贡献率达到69.7%,产销率达到96%。机床、电气及新能源装备、通用及石化装备等千亿产业集群完成产值2567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6.5%,占全市工业经济的22.1%。铁西获得“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称号。
2015年,中德装备园1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启动,中德园成为国务院批复的首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平台。
2016年,实现国资运营收益6.1亿元。投入3.8亿元解决国有及集体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北方重工成功并购美国罗宾斯公司。国内首台年产120万吨乙烯压缩机组实现产业化运行。
(第三产业)
2014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48亿元,汽车贸易、钢材物流、家居建材行业批发零售额450亿元。工业企业分离的60户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收入58亿元,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入驻企业105户。全省第一家股权交易分中心在我区成立。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开展了
百亿元产业基金战略合作,协助26户企业融资58.9亿元、12户企业完成授信136.8亿元、55户企业在辽宁股权交易所挂牌。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4亿美元,实际调入内资145亿元。完成出口总额20.6亿美元,20户重点企业出口12.7亿美元。
2015年,全区实现三产增加值280亿元,同比增长13.5%。城区三产增加值占城区地区生产总值的76.9%,三产税收占城区税收总额的70.5%;开发区完成三产税收14亿元,同比增长52.8%。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4.1%。
占地2平方公里的“铁西金谷”总部基地一期开工建设,成为商务部服务业改革试点,金属交易所完成注册工作,97个总部类、平台型项目签约入驻。各门类专业卖场总面积达230万平方米。
开发区房地产市场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
直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6家。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7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58.4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和1.6倍。
五、社会事业
(城市建设)
2014年,开发区征收土地1200万平方米,依法依规清理闲置土地81.9万平方米,城区腾迁土地64万平方米。全区收储土地892.7万平方米,出让土地201万平方米。
2015年,全区3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01个、竣工项目92个。40个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完成投资241.4亿元。争取国家、省市支持资金16.4亿元,其中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项目获批国家资金5897万元。
投入28亿元,实施各类城建项目442项。新建改造道路41.4公里。全年植树42万株。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完成50台大型燃煤锅炉达标改造工程,拆除联网或取缔燃煤锅炉62台。
投资2780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区新增造林面积1605亩。
(教育事业)
2012年,教育投入8.7亿元,生均经费突破省级标准。工人村二校等4所学校主体工程完工。维修改造34所学校,完成校际间校长、教师交流150人。127中学获机器人世界杯总决赛季军,铁西区成为全国生命教育全环境实验区。
2014年,学前教育实现了“一街三园”和“一乡一园”目标,幼儿园新增学位2660个。
2015年,被列入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
(科技)
2012年,全年投入科技资金2.4亿元。推动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市级以上科技立项72项,申请专利2900项,实现技术产品产值1510亿元,同比增长26%。市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已达116家。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我区成为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和省知识产权执法示范区。
2014年,新增10户技术企业、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荣获省市科学技术奖项65项,创新型中小企业增至31户。
2016年,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新研制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17项。某集团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内首台10万/小时空分压缩机组试车成功。
(文化)
2012年,投资1.2亿元的工业博物馆主体完工,已征集文物4000余件。投资3.5亿元的开发区工人文化宫主体完工。铁西体育场(馆)承办国家级赛事42场,观众突破50万人次。
2014年,总面积4.5万平方米的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工建设,45个社区书屋和11座职工健身广场交付使用,15处公益性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举办各类活动1000余场。
2015年,新建文体广场22处,改造街道(社区)文化站(室)11个,社区书屋实现全覆盖。
(卫生)
卫生经费投入达1.9亿元。坚持惠及百姓,扎实推进医改工作,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专项补助近7000万元。为5万名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居民在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门诊人均收费下降53.9%,降幅居全市之首。我区顺利通过省医改工作验收。2014年,实施22个卫生基建项目。
(社会保障)
2014年,投入2.5亿元,将1.8万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纳入市级统筹。发放低保金等各类救助金6500万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3.5万人,老年人营养午餐工程正式启动,5个示范性日间照料站投入使用。社区各类社会组织超过1500个,我区成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对30个社区和300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免费为1583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辅助器具。投资6100万元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完成50个老旧小区维修改造和51万平方米暖房工程。解决了4800户居民燃气开栓和7000户居民疑难房产证办理问题。开展农村饮水安全专项治理,解决了1000户农民饮水问题。
2015年,42381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市级养老保险统筹。采取国资划拨、租赁、资源整合等方式,全面完成15个未达标社区办公用房改造任务。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7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个、助残阳光工场1个,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165户,为2283名一级重度残疾人办理意外保险。城镇实名制就业达到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为零。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647人,带动就业7882人。扎实推进安居工程,安置居民3400户。
六、风景名胜
(劳动公园)
劳动公园位于铁西区肇工街。占地面积34.7万平方米,有水面2.8万平方米,是铁西区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仙女湖公园)
仙女湖公园位于沈阳铁西区,公园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4万平方米,是沈阳市最大的内湖公园。
(兴华公园)
兴华公园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兴华南大街,位于铁西区的中部,始建于1939年,原名嘉应公园,1946年改名为兴华公园。
(铁西森林公园)
位于沈阳城市西端,是城市主要入口景观地带之一。作为沈阳最大的市内育苗基地。
(生活馆)
沈阳工人村生活馆位于铁西区赞工街2号,由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7栋工人宿舍楼半合围而成,包括一个院落、工人村宿舍旧址、铁西人物馆、劳模活动中心和美术馆等,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博物馆)
沈阳铸造博物馆占地4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1.78万平方米的铸造博物馆,馆藏1523件铸造设备和铸件,再现了多年前铸造车间工人生产时的场景。这座我国规模最大的铸造博物馆是在沈阳铸造厂原址的基础上改建的。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其前身为日本高砂制作所。沈阳解放后,工厂多次更名,直至1956年才定名为沈阳铸造厂。铸造厂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职工人数多时达58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