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的选择《二战》日军编制篇
看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录片的朋友,都会对日军的编制感到十分奇怪,正规一点儿,大家听到的话就是中队大队,旅团,师团这样的正经编制,因为这些个编制人数是有着严格要求的的说道,这些编制的话,大家都能够猜到人数大致是多少,但是如果深究一下的话,会出现类似于军曹,支队,军这样的混乱编制,这些编制真的细细追究起来的话,人数并不固定,有的时候少了,有的时候多了,所以有人就感觉奇怪,说日军的编制单位究竟怎样?
所有的国家在作战的时候会有两套编制,一套是部队编制,另外一套就是作战编制。
作战编制,即当你面对不同的作战任务的时候,你的军队人数就会出现变化,这个时候很难以常规编制来确定军队的人数,所以根据战场环境临时的变化,组建起自己的作战部队,这个编制就是作战编制。
举个例子,到了作战的时候,你总不可能对着你的副官说,给我增援1万人去!1万个人从哪里来?难不成还真的要到训练场上,数个1万人,然后直接扔过去,那你跟抓了1万个壮丁,然后连枪也没放过,扔到部队里面,有什么区别?
当然,军队必须要有训练,必须要有队列,平常训练的时候,为了方便管理,必须将部队统一编制,就是部队编制,这样如果要作战的话,也方便抽调部队,确定哪些部队来增援,然后确定作战编制的体系之下,这一支作战部队的人数,装备和战斗力。
在当时的日本,比如说什么什么方面军,或者是军,基本上就是作战编制,也就是说,一但面临不同的作战任务,这一些方面军,军等级的部队都会出现大幅度的人数上面的变动,日本人是怎么评估调过去的部队拥有多少战斗力?组建起来的这一支部队,又有多少武器装备呢?就是依靠着部队编制。
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在我们的印象里面,军是一个编制单位,他有着固定的人员编制,所以我们说到军的时候,他有多少人,有多少枪,配备什么样的部队,如数家珍,都能说出来,但对于日本人来讲,他们最高等级的编制单位,就是师团。
所谓的军,也只不过是为了满足战场形式的多样性,而衍生出来的一个作战单位。
日本人在这件事上,不是一回两回了,他这种事情特别多,比如说什么支队,或者是在华北战场上面,出现的军曹。
日本人的支队是以一支比较出名的,战斗力强悍的部队,然后将这支小部队组建成一支独立作战的军队,由这支军队的指挥官的名字命名,这一支军队叫做什么支队,然后负责穿插作战。
敌后战场上的军曹,那是指在全线撤退下来的部队里面,挑选建制残缺的小部队,将其中一个年长的士兵任命为指挥官,叫做军曹,军曹的管理人数是不断的变化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有的时候指挥两个,三个,有的时候有二十几个。
对于日本人来讲,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根据不同的作战环境,分出不同的建制单位,这是作为一个战场上面的指挥官必须要做的事情,否则一旦指挥系统混乱,那对于接下来的作战行动都是极大的打击。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地方,日本人不同的军级单位指挥的师团的数量,也是有所差别,比如说第11军手里面的师团数量起伏不定,数量最多的时候超过四个,而当时在山西的第一军手里面只有四个师团。
整体来说,在山西方面的第一军和当时进攻湖南的第11军,他的面对的作战任务是不一样的,作战压力也不一样,所以补充的军队人数也不一样,即便作战的级别一样,但所接受的待遇不一样。
日本人的部队编制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系统,相信大家看过抗日电视剧的话,基本上都知道了,其中最高等级的就是师团,当然,由于不同的部队,拥有不同的战斗力(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不同的武器配给,所以每个师团拥有的人数,也不相同,开战之初,日本人的各型师团有四种,甲,乙,丙,丁。
其中甲等师团拥有两万8000人的配置,这些师团是日本人的常设师团,也是日本人精锐所在,由于这些部队成立的时间较早,而且拥有规定的配给额度,所以这些部队可以放心的将人数扩展至两万8000人左右,同时,这些精锐部队也成为日本人侵略的急先锋。
至于说接下来等级的师团,根据不同的情况,会出现一些变化,所以有下面三个等级编制。
乙等师团,人数大致为两万4000人左右,相比较于甲等师团,这支部队比较缺少的就是骑兵联队,只有一个骑兵大队可以使用,人数相比较于甲等师团,数量下降,但是战斗力方面,并没有缺失太多。
但接下来的丙等师团,丁等师团,人数更少,丙等师团只有15000人,丁等师团,人数只有11000人左右,丁等师团一般来讲也只是负责后勤,运输和后勤保障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甲等师团的部队编制,相当于中国方面的一个军,而最小的丁等师团,人数相当于中国方面的一个师,这个变化的浮动还是挺大的,但是即便如此,仍然不满足在战场上面遇到瞬息万变的情况,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日本任何一个联队都拥有天皇御赐的军旗,中国抗日战争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拿到一面联队军旗,当然这是一个题外话……但是事实上所有的编制单位,其中包括师团长,不管你的部队有多么寒酸,你的军衔等级是有保障的,师团长起步就是中将!像阿部规秀这样的旅团长是中将等级的,那也是少见。
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人也感兵力上面的捉襟见肘,所以基本上撤销了原来的甲等师团,但是部队的编制名称,仍然是按照甲,乙,丙三种等级算的,从人数上来说,从一开始的两万八,两万五,15000,11000变成了两万,15000,11000,但是无论部队的规模如何变动,日本的每个师团,师团长仍然还是中将军衔,相当于中国的军长级别。
事实上,日本人的师团的战斗力,确实当得上这个中将的称号,在抗战初期,即便是蒋介石最精锐的德械师,他的满编编制仍然只有15000人,这仅仅只相当于日本人的丙等师团在这之下的中国军队更加不堪,一般的师级单位,手里面大致也只有1万人,很多地方的师级部队,只有5000人,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成八路军的时候,也是3万多人,分成三个师,日本人的甲等师团,面对中国军队的时候,通常来讲一个师团就敢和一个集团军死磕!一个集团军手里面下辖两到三个军,想想当时日本人精锐部队的恐怖之处。
其实,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更加懂得,如何将资源使用最大化,可就算是如此,一个国家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当时一直让人诟病的就是在华北的敌后战场上面,日本人军队太少,一个士兵所要防御的土地太多,没办法,日本的资源少,人口也少,所以打仗的时候,一个士兵,一个士兵,都得计算着使用!在组建作战单位的时候,也必须得根据不同的情况,临时的从各个地区,抽调兵力组成一个作战单位。
简而言之,一句话,日本人没那么多的选项,去选择自己的作战部队,一切都得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所以它的作战单位一直在发生变化,作战单位的编制也发生变化。
但是无论你的部队如何发展自己的战斗力,无论上面的人为了能够引起战争,如何挖空心思,等到了后来,都会被日本人的野心拖入战争的深渊,泥潭之中,无法自拔,最终活活为这个日本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殉葬,一切努力皆为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