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至今无解的千古谜团
日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考古成果,在距离三星堆古城遗址约8公里处的广汉联合遗址,发现了极其丰富的新石器、商周、秦汉、魏晋、唐宋和明清时期的遗存。其中的新石器包含了与三星堆一期遗存类似的遗存。这对于研究三星堆的来源,建立其发展序列,还原当时的文化风貌具有一定意义。
事实上,从1929年露出冰山一角,到1986年发现祭祀坑,再到各种精美文物出土,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90余年。在这里,人们找出了距今约3000至5000年的古蜀国文明。不过,围绕着三星堆,世界各国的考古专家争论了几十年,至今仍有许多千古之谜难以破译。
神秘的三星堆纵目面具
文明起源何方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不过,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不像中国人,倒像是“老外”。还有,三星堆的奇异人物造型,这会是天外来客的外形吗?或者这些东西是用于天人相通的器物?或者它们就是天外来客的遗存物?
关于三星堆文化究竟来自何方,目前在研究队伍中有几种说法:
一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
不过,也有人认为,三星堆人有可能来自其他大陆,三星堆文明可能是“杂交文明”。而且,其余动物青铜器也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
还有人认为,三星堆磨制的斧、锛、凿等石器和夹砂灰褐陶器、平底器等陶器及纹饰,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
更有人认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鸟头勺把等器物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可能来源于溯江而上的某种古代的地区性文化,甚至三星堆文化或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其主体部分来源于山东。
纵目面具为何纵目
三星堆出土的标志性文物,莫过于造型各异、风格神秘的青铜面具。其中,人称“千里眼、顺风耳”的青铜纵目面具,又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它双眼外突达16厘米,耳朵向两边张开,面具宽达138厘米,五官极尽夸张之能事,显出一种凌厉的威严。据悉,它是世界上年代最早、形体面积最大的青铜面具。这种完全不同于普通人面相的造型,被人们戏称为“外星人”。那么,纵目面具为何纵目?何人会纵目?
此前曾有专家认为,这极可能就是《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过的神人“烛龙”。《山海经》这样描写烛龙: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不过,目前最主流的观点,认为它可能就是第一代蜀王蚕丛。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依据。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而金文中的“蜀”字,也像是上有巨目的虫蛇。当然,关于三星堆纵目面具的说法还有很多。学者刘章泽认为,纵目面具是蜀人的太阳神形象。学者赵殿增认为,这种巨眼高悬的神,有可能是古代“蜀”字的起源所据。美国学者巫鸿则认为,柱状眼睛的面具这个特殊造型,可以反映某种“开目仪式”。
古蜀国何以突然消亡
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水灾、战争、迁徙等都有可能,却都没有足够历史凭证,始终停留在推测上。
三星堆遗址北临鸭子河,马牧河从城中穿过,因此有学者认为是洪水肆虐的结果。但考古学家并未在遗址中发现洪水留下的沉积层。
也有人认为是战争原因。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解释。玉、石器主要堆积在东北角,尤其是玉璋和戈,在出土的器物上都有被火烧烟熏的痕迹。许多变形、残损的铜器、玉石器,除一部分是由于填土过程中打夯挤压所致外,有的是被火烧坏。还有大部分是入坑前当时人们在进行某种活动时而损毁。如有的铜器一侧或一端烧变形呈半熔化状态;有的玉石器被打碎,出土时残断部分位于坑内不同部位,有的甚至分为五处。这种情况,显然是器物在入坑前就残损了。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将一件件国之重器先破坏再埋掉?同时,通过对出土器物测定后发现,它们的年代相差数百年。
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用迁徙说和灾难说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那么,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里曾经到底发生过什么?
“巴蜀图语”之谜
在古蜀国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缺憾是,这么灿烂的一段文明,居然没有文字。
三星堆古蜀已建立了城市,产生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器,除大量的祭祀用品,还有大型的宗教祭祀场所,这些都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因素,但出土物中没有可称得上文字的符号——铭文,真难以想像在没有文字的社会环境中,古代蜀国居然能创造那样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其实,关于古蜀国是否有文字的争论,在为数不多的史籍记载中就有矛盾。《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而另一本《华阳国志》中,则说蜀人“多斑彩文章”。
考古学家在三星堆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该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用纯金皮包卷而成,金杖上的人物刻像为圆脸,嘴呈微笑之形,头戴“玉冠”。
其权杖之说早已被学术界认同,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则仁智各见。金杖上的人物是一个身份极为特殊的人物,极有可能表达的是带有王者之气的人。在古蜀世系表中所记的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蜀王中,哪一位蜀王与此有关呢?有人认为,刻在金杖上的头像和鱼、鸟图案,非常像是“象形文字”,从左至右连起来,是不是就是“鱼凫王”呢?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刻画的符号基本上单个存在,不能表达语言。
有的学者还把这些图案和同时发现的青铜戈上的图案、印章等统称为“巴蜀图语”。但整个三星堆遗址发现的人工刻画符号只有寥寥几个,离文字的概念太遥远了。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不可思议的“海外投资”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有专家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三星堆还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有人说这些海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汇,而有的人则说这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还有60多根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著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
从今天三星堆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位于四川盆地中心,四面都有地势险恶高山或者河流隔着它与外界的联系,因此,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也许正因其封闭,巴蜀先民们才更渴望与外界交流沟通。早在3000年前,巴蜀先民们就已开通了我国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两条从云南、贵州和两广等地通往沿海和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古蜀人通过这两条通道,加强了与外界的密切交流联系,不但输出了蜀地的特产——蜀布和邛竹杖,同时也带回了南亚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南亚的特产。
由此可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却一直与相距千万里之外的古西亚、古南亚等地通商并深受其先进文明影响,有了“海外投资”,真是不可思议。(来源|《读者报》资料原出处:《四川日报》吴晓铃/文、《北京日报》米艾尼/文、《知识窗》李广健/文、《科技日报》)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