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全地形车行驶如飞,高度模拟环境迷彩服,均体现出实战化要求
西北班公湖、阿里地区的紧张军事对峙已经持续8个月的时间了,由于在高海拔地区补给困难,又进入到零下40℃极端严寒的冬季,驻守在这里的子弟兵们的衣食住行一直都是国内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他们能不能吃上热饭菜、穿戴和住的地方暖和吗?
由于这些年我国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力投入到改善边防的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从以往的军事新闻当中,我们看到了驻守在这里的子弟兵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即便是没有道路通行,地势很陡峭的边防哨所也有先进的“全地形履带式输送车”将战备物资和食品、水运力上去。
在这两天的军事报道当中,这种高机动特种运输车辆似乎也成了“网红”,从军网给出的数据来看,它确实功能强大在海拔5000米空气稀薄发动机功率下降的情况下仍能拖挂1.5吨的物资重量爬坡30°以上,这是一般轮式运输车辆根本不具备的能力。
有看官会问:这种全地形车为啥要用非金属履带结果?首先就是钢铁制造出来的履带太重了,会增加全地形车本身的重量(死重量),特别是在高原环境下发动机功率本来就下降很多,“死重量”消耗发动机功率会减少真正的运载重量。
第二点,青藏高原一带高寒缺氧地区,没多少植被覆盖,土表面被强烈的日光直晒,加上冬季严寒,在热胀冷缩的物理作用影响下地表面是沙砾状态,并且岩石边缘也非常的尖锐,钢质履带在这种地形环境下磨损是非常严重的!行驶2000公里就需要更换…为了保证全地形车长时间行驶和降低保养次数,采用硬质橡胶履带比较适合(里面要加稀土,耐磨提高5倍)。
大雪覆盖的茫茫荒原没有这种特种运输车辆确实很难进行补给,因为一般车辆根本上不去,只能由人力背扛和骡马驮运,效率太低了。
其实我国使用“全地形履带运输车”的历史还是较早的,早在建设南极中山站的时候就从瑞典进口了几辆(台)赫格隆BV206全地形履带运输车(极地型),较好的完成了从“雪龙2号”科考船往建站地点运输建筑材料的任务。
但瑞典原装货太贵了,零部件供应较慢…我国又自行研制了这种特种车辆,并且用在了“昆仑站”的建设,估计在西北我军所使用的“全地形履带运输车”就是它的军用型号。
到达哨所后卸载战备物资和食物,饮用水。“全地形履带运输车”别看其貌不扬还有点“萌”,其实它是先进的装备,特别是这种高原型,在氧气含量只有内地40%的条件下,还能输出较大的功率就要使用“双涡轮增压发动机”来提高进气量,才能充分混合燃油,但“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可能是哪个国家都能制造的,还有就是适应沙砾,尖锐岩石地形的行走/悬挂系统,不但在这样地形环境履带“抓地牢固”不打滑,减震也要更好一些,否则将运载的物资颠坏了,所以它的技术要求是很高的。
我国最近这20年特种车辆的研发水平提高很大,从仿制到自行研制走过了艰辛,实现了跨越,有能了制造适合各种环境使用的特种车辆,保障各种环境下前线战备物资运输的需要。
如果人不动,趴在山峦上进行隐蔽是很难发现图片里的五名战士,他们身穿的冬季野战迷彩服与周围环境融合的确实很好。
这是西藏军区特种作战分队演习时的情景,两名特战队员从高处一边索降,一边对出现靶标进行精准射击…从图片里看,两名战士的迷彩效果更好。
我军19式迷彩服是在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分成了:星空迷彩、城市迷彩、沙漠迷彩、高原半荒漠迷彩…等不同环境作战穿着的数码迷彩服,环境模拟度非常高,基本与作战环境一致,并且面料和染料加了特种原料,具备对抗被动红外器材侦察的能力,总体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新型头盔防弹上还安装了单目式光学瞄准器,可以与单兵通讯系统相连,将看到的景物传回到后方,供指挥机关进行战场评估,这属于“网络中心战”的一部分。
“全地形履带运输车”和新型迷彩服只是这些年我军紧贴实战化要求,后勤现代化保障的一部分,后勤保障是战争的根本,而且现代战争对于物资的消耗也是极大的,而且不仅仅是武器弹药和油料,吃穿用面面俱到,加之地形地貌复杂,这对后勤保障工作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但随着科技进步研制装备出先进的运输装备,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而提高战场上伪装效果,迷惑敌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也是战争所必需的,战争是以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