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练就融会贯通的能力?
现在有一个流行词叫“碎片化”,绝大多数人对它的概念没有做到完全清晰而造成使用上的混乱。比如,人们习惯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知识。事实上,真正被碎片化的只是时间,而不是别的。笑来老师用了一个很容易理解的类比来解释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直接构成知识:
这就好像,虽然房子确实是由砖头构成的,但若仅仅是一堆砖头摞在那里,我们完全不可能称之为房子。
正如房子是有构架的一样,知识是有体系的。碎片化的信息顶多是一块块的砖头而已,要让它们成为房子的一部分,除了构架之外,还需要很多东西,例如水泥、钢筋……即使是学习的时间被碎片化了,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依然是长期、持续、连贯的,否则也不可能产生进步。
时间碎片化并不代表学习碎片化, 恰恰相反,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擅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则和知识完全没有关系。将知识体系化的过程其实就是练就融会贯通的能力的过程。
知识是什么?
笑来老师对“知识”这个概念给出了清晰、明确的定义:所谓“知识”,最终只不过是由一些信息组成。然而,它们不是随便、任何的信息,而是“能够指导我们作出更好的决策”且“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的信息。总结一下就是: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作出更好的决策,且从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概念清晰会使我们有不一样的选择和行动。大多数人无法正确分辨“知识”,原因在于他们在思考知识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用”与“没用”,却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短期”与“长期”。利用“复杂二分法”将这四个概念放在一起对比,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可以称为“知识”的信息必然同时满足有用、长期两个条件。
融会贯通的实质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的学习都趋于停止,他们只偶尔学习当下对自己明确有用的知识,却从来没有从长期的角度考虑,这些东西可能为自己带来哪些想得到或想不到的好处?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学习了“不少”知识,不论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还是为了习得技能而学,我们一直在知识的海洋中“随机漫游”,否则也不会成为现在这样知识毫无体系的状态。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融会贯通”。究竟什么是“融会贯通”呢?所谓“融会贯通”,无非就是在两个貌似原本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然后竟然发现那个联系足够重要,足够有用,甚至达到 了震惊的地步。更进一步,你会意识到:
所谓“融会贯通”,本质上就是在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建立”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的过程——这不就是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让我们的操作系统变得更高级的过程吗?
如何练就融会贯通的能力?
从“融会贯通”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练就融会贯通的能力,前提是可产生联系的节点数量足够多,即多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学习的时候”盲目地漫游“,学习很多知识点,想办法促进这些知识点产生连接。
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机会)。
表面来看,知识点都是分散的,除了增加节点数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主动增加连接。主动增加连接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概念、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成长,练就融会贯通的能力是为了打造我们的知识体系,让知识更系统,运用起来更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