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站上地方经济C位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濮振宇 在蔚来于 5 月 9 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第 50 万辆量产车下线仪式上,出现了非同寻常的一幕:仪式现场,安徽省和合肥市的主要政府官员均到场见证,活动主持人由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担任,蔚来创始人李斌更是坐在安徽省委书记韩俊与合肥市委书记张红文的中间。
安徽省与合肥市对蔚来的重视和支持,不言而喻。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明星企业,将中国总部与生产基地设在合肥的蔚来,受到了当地政府座上宾般的待遇。
当前,国内各大城市正在围绕 GDP" 万亿之城 " 展开激烈的竞逐,新能源汽车作为产值大、产业链长的制造业产业,被各地当作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目光瞄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从中寻找 " 属于自己的蔚来 "。
突破
" 很多人说蔚来要感谢合肥,在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其实合肥更要感谢蔚来,在最关键的时期相伴前行。" 张红文在蔚来新车下线仪式上表示。" 最关键的时期 " 指向合肥自身的发展。长期以来,汽车产业都是合肥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但 2018 年下半年以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整体进入下行期,合肥的代表车企江淮汽车销量承压,合肥的汽车产量也一度出现下滑。
合肥市统计局发布的《全市 2019 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提到,合肥经济在 2019 年存在 " 工业稳增长压力较大 " 以及 " 工业投资增长放缓 " 的问题。
合肥市统计局的另一则报告显示,2020 年之前合肥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曾出现过持续长达 27 个月的负增长。到了 2020 年 1 至 6 月,在合肥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中,新能源汽车是唯一产值负增长的一个。
也正是在 2020 年,合肥开始 " 恶补 " 新能源汽车。当年 4 月,合肥及安徽方面斥资 70 亿元投资蔚来中国总部项目。当年 5 月,安徽方面又向大众汽车出售江淮汽车母公司江汽控股 50% 的股份,换来大众汽车重金布局合肥。
随着蔚来、大众汽车项目签约并带动配套供应链企业投资合肥,以及长安汽车与江淮汽车在合肥产能的复苏,2020 年合肥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了 25.1% 增长,带动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2072.32 亿元,同比增长 7.5%,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 44.5%。当年,合肥 GDP 首次突破万亿元。
2023 年,安徽的汽车产业在 41 个工业行业当中增长贡献已排在第一位,其中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产值超 1700 亿元,同比增长 54.6%,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 84.5%。
除了合肥,在不少城市跻身 GDP" 万亿之城 " 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如 2020 年晋级的西安以及 2023 年晋级的常州。
作为比亚迪重要的产能基地,西安的汽车制造业产值在 2017 年突破千亿元,成为西安市的第一个千亿级产业。2020 年,在大力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背景下,西安 GDP 也首次突破万亿元。
2022 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2023 年,在西安规模以上工业中,汽车制造业增长 32.4%,是装备制造业中增速最快的产业。
与合肥和西安不同,常州缺乏整车制造的经验,但常州很早就押注了新能源汽车。2011 年,常州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并用一年时间开发了电控和电驱动等项目。
2014 年,如今已成长为充电桩头部企业的星星充电在常州诞生。2015 年,中创新航首个电池项目落地常州。2016 年,理想汽车工厂落户常州。2019 年,比亚迪常州工厂投产。依靠比亚迪和理想汽车两大明星新能源车企,常州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一度占江苏的七成左右。
2023 年,常州 GDP 突破万亿元,其中新能源领域制造业产值 7680.7 亿元 , 增长 15%, 对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高达 98.9%,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常州经济的支柱产业。
追逐
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能量,不仅体现在带动部分城市迈入 " 万亿俱乐部 ",还在于可以搅动 " 万亿俱乐部 " 的格局。
截至今年 5 月 10 日,26 座 " 万亿之城 " 均公布了一季度 GDP 数据。在排名上,上海、北京、深圳作为前三表现稳定,第四城之位则竞争激烈。2023 年广州从重庆手中夺回第四城,但今年一季度,重庆实现 GDP 总量 7232.03 亿元,增长 6.2%,广州的 GDP 总量为 7161.14 亿元,增长 3.6%,重庆再度反超广州。
工业产值是影响广州与重庆两座城市 GDP 总量排位的关键指标。今年一季度,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为 0.1%,而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达 8.6%。广州市统计局在报告中表示,一季度广州经济面临燃油车、房地产两大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
重庆市统计局工业处处长吴丹发文称,一季度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主要有三方面支撑因素,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 " 新能源汽车爆发支撑汽车产业高速增长,赛力斯问界系列车型供不应求,受其带动,汽车配套企业亦实现高速增长 "。
今年一季度,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9.48 万辆,同比增长 374.77%。作为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打造的品牌,AITO 问界品牌全系 3 月交付新车 3.17 万辆,连续三个月位列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榜首。
在 GDP 增速上,今年一季度,苏州在 26 座 " 万亿之城 " 中位列第一,其 GDP 总量为 5549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7.9%,比上年全年加快 3.3 个百分点。
从 GDP 增长原因来看,一季度苏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1%,其中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同比增长 15.8% 和 10%,两大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度达 58.5%。
与兄弟城市常州相比,苏州在新能源整车领域的布局并不顺利,早年引入的奇点汽车还没实现量产就走向了破产,曾在高端市场引发关注的前途汽车也逐渐被市场忘却,宝能汽车昆山项目也随着宝能集团陷入困境而不了了之。当前支撑苏州整车产业发展的,还属奇瑞捷豹路虎设立在常熟的基地。
不过,苏州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苏州高铁新城已成长为国内知名的智能网联汽车高地,聚集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上百家,涵盖了智能驾驶技术解决方案、整车、雷达、测试、地图等 30 余个细分领域,苏州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值达到数百亿元。
争夺
新能源汽车产业所具备的经济拉动诱惑力,使得各大城市争相追逐新能源汽车产业入驻本地,其中作为产业链 " 链主 " 的整车企业成为各城市争夺的核心目标。
中关村发展集团资深专家、投资负责人董晓宇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如何发展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同的城市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差异较大,但综合来看,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产业制造基础和能力、人才拥有量和创新活力、汽车消费能力及政策支持保障是主要考量因素。没有哪个城市的产业集成条件是十全十美的,关键是如何扬长避短,以优势条件拉长长板,做到极致。
在 5 月 9 日的蔚来新车下线仪式上,张红文透露了合肥支持蔚来发展的最新举措,包括建好产业园区,全程跟进服务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整车二期、电驱动二期建设,招引更多上下游的优质企业入园进厂。
在重庆,赛力斯也成为了当地积极绑定的 " 优质资产 "。4 月 29 日,赛力斯发布公告称,计划通过发行新股的方式收购重庆两江新区龙盛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 " 龙盛新能源 ")的全部股份。交易完成后,龙盛新能源原来的三家重庆国资股东,将成为赛力斯的重要股东。
龙盛新能源于 2022 年 9 月成立,由重庆市、区两级国资共同出资。龙盛新能源打造了两江新区龙兴新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主要资产是超级工厂。通过招商引资,赛力斯成为该项目首批入驻整车企业,超级工厂目前用于生产 AITO 问界 M9 等新能源汽车产品。
从全国范围看,现阶段更受各城市青睐的新能源车企是比亚迪。2022 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86.35 万辆,同比增长 208.64%,一举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2023 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突破 300 万辆。
2022 年,想要寻求与比亚迪合作的城市,几乎踏破了比亚迪的门槛。据公开报道,当年 5 月 12 日、22 日和 29 日,蚌埠市委书记、绍兴市委书记和芜湖市委书记,相继率队造访比亚迪。6 月 1 日和 10 日,盐城市委书记和淮安市委书记也分别到访比亚迪。
为了引入比亚迪,不少城市释放了空前的诚意。针对襄阳的招商邀约,比亚迪提出了土地平整的需求。为此,襄阳市在 2022 年春节假期赶工,日夜奋战,12 天完成土地平整 1440 亩、挖填土方 510 万立方米的任务,27 天实现净地交付。
作为比亚迪 " 汽车梦 " 开始的地方,西安在 2022 年依靠比亚迪的产能一跃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但到了 2023 年,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被深圳、上海超过,掉落到第三。有观点认为,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放缓与比亚迪畅销车型产线的分流有关,2023 年以来,比亚迪在常州、抚州和合肥的新工厂相继投产、达产。
面对虎视眈眈的其他城市,西安也在进一步加大对比亚迪的支持。从出口路线上,比亚迪汽车可以以西安为基地,经由中欧班列实现陆运出口。
根据西安市政府网站 2023 年 12 月披露过的一则环评信息,西安计划在 2026 年开通运营 " 草堂工业区铁路货运专用线 ",这条线路与比亚迪密切相关。该线路项目背景介绍中提到," 随着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不断成形,尤其是比亚迪厂区产能增长,以及其三期项目未来建成投产,物流集散需求日趋增加,对区域交通运输提出更高的要求 "。
得失
" 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很多地方的经济实现了发展,但早年部分地方政府也出现了盲目招商引资的现象,很多地方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各种优惠,但最后项目失败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和不好的社会影响。" 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近年来,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各地的布局路径多样化:一是地方国资下场打造新造车企业;二是战略投资造车新企业,如合肥投资蔚来;三是引入比亚迪等强势的新能源车企建厂;四是支持本地传统车企加快新能源转型。
在走向新能源汽车的多样化路径中,地方国资亲自下场孵化造车新势力以及投资造车新势力的成功概率较低。例如,贵州国资打造的新特汽车、福建国资打造的云度汽车,都未能在市场站稳脚跟。
对此,董晓宇表示,各地在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过程中,最值得肯定的经验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则、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布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地方政府能把握好 " 有为 " 政府的度,强化市场意识,简政放权,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打造国内外投资者都认可的营商环境。"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理想的地方,恰恰是这些方面做得不好,导致该地区产业发展失败。另外,对新能源的技术路线选择不清晰,在产业基础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马,也是失败的原因。" 董晓宇说。
业内另有观点认为,由于各地对整车企业的招商竞争激烈,整车产能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过剩的现象,因此地方政府不应盲目扎堆布局新能源整车,而是可以打造优势零部件产业集群,例如聚焦锂电的宜宾,聚焦智能网联的苏州。
吴松泉建议,各地可以从零部件等产业链层面切入,聚焦部分领域培育和发展一批优秀企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这同样有可能形成区域产业集聚的效果,实现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