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邓艾偷渡的阴平道在哪里?
魏灭蜀之战,邓艾偷渡的阴平道在哪里?
原创 ·10/18 08:06 地图帝
公元263年,魏国举兵攻蜀,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攻灭蜀国。在这场魏灭蜀之战中,邓艾和阴平道一人一道大放异彩,阴平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竟能对蜀国国运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曹丕称帝后,几代魏国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大权旁落,司马氏的权势越来越大。262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总揽朝政,决定先灭蜀后灭吴,封钟会为镇西将军,前往关中整军备战。
虽然蜀汉国力弱,屡次北伐都没能成功,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是白说的。蜀国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易守难攻,相比之下先攻吴反倒更易理解,为何司马昭要不顾群臣反对先攻蜀国呢?
司马昭认为蜀国多年和魏交战,国力羸弱,兵疲民累,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旦拿下蜀国,就对东吴有地理上的战略优势了,可以从巴蜀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消灭东吴易如反掌。不得不说司马昭眼光也是够毒的。
263年8月,魏军三路出兵攻蜀,第一路由钟会率领,兵力10万,分三路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而出欲先取汉中,再攻成都。第二路为邓艾率领,兵力3万,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而出,第三路由诸葛绪率领,兵力3万,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后面两路大军目标是正在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屯田的蜀国大将军姜维,前后夹击使其不能回援。
从魏军的部署可以看出在魏军眼中,姜维是最大的威胁,是此次攻蜀成败之关键。后来战事的发展证明确实如此,魏国的攻蜀之战差点因为姜维的及时回防而功亏一篑。
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四川盆地之间夹着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崇山峻岭,激流峡谷,交通颇为艰难。关中到四川主要道路一共有八条,北部关中平原至汉中盆地有5条,分别为陈仓道(也叫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陇南道(也叫祁山道),南部从汉中盆地到四川盆地的主要道路有3条,分别为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实际上,从甘肃通往四川还有另外一条小道,就是阴平道,这条道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场战争中,邓艾所走的终结了蜀国的那条道。
由于蜀军对斜谷、骆谷、子午谷防守不严,钟会几路并进,很快就攻入汉中平原,夺取阳平关。姜维知汉中不保,欲退回阴平,在桥头被诸葛绪所阻,后与廖化、张翼合兵,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县北),阻挡钟会南下大军。姜维为何要选剑阁作为阻击魏军之地呢?
汉中盆地进入四川盆地的三条主要道路中,金牛道是唯一一条可以直接通往蜀都成都的道路,魏军大兵压境志在灭蜀,必然要走这条最快捷的道路。这条道是战国时期秦国灭蜀时所修的进军之道。
剑阁因其所在有大剑山、小剑山耸立,地形险峻,山高谷深路又狭窄,易守难攻,尤其是从广元到陕南宁强的这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这里。姜维据剑门关而守,可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魏蜀两军在剑阁相持了很久,魏军始终寸步难进,钟会萌生退意。
这个时候,该我们故事的主角上场了。邓艾建议出奇兵走更为艰险的阴平道,绕过剑阁,直插姜维后方。若姜维退兵,则剑阁可取,若姜维不退兵则直攻成都。这个想法说实话真是步险棋,搞不好自己反被包了饺子。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郡(今甘肃陇南文县的鹄衣坝),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约265公里。
阴平道上最险要的去处是摩天岭,位于大巴山的西段,海拔2730米,摩天岭北面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有诗云“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可见阴平道是多么的险。
邓艾从这里进军奇袭,实际上和敢死队差不多,一旦失手将无路可退。钟会也是这么说的“阴平小路,皆高山峻岭,若蜀以百余人守其险要,断其归路,则邓艾之兵皆饿死矣”,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邓艾率军到达摩天岭的时候,前方悬崖峭壁,不但没路,连修路都修不了,欲哭无泪啊。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无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可是这里几乎无人走,怎么办?那就滚呗!邓艾就是邓艾,没有大意志成不了大事,已经66岁的老将带头裹毯滚下,克服无法想象的困难之后的魏军成功绕过剑阁到达江油。
正是因为阴平道如此险峻,蜀国在此并无守军,想不到魏军竟然敢走此绝路,以至于邓艾军出现在江油关城下的时候蜀军以为神兵天降,直接懵了,不战而降。
邓艾宛若一把尖刀,直插蜀国心脏。连克涪县(四川绵阳东)、绵竹、广汉、直逼成都。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魏攻蜀之战从263年八月开始至十月蜀国灭亡,整个战争过程只持续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魏能这么快灭亡蜀国,邓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奇兵大纵深迂回穿插的战术,在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本文及配图均为趣头条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
本文出自趣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