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5500万年前发了一次“高烧”,孕育了史上最大的蛇
综述
电影《狂蟒之灾》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热带雨林里的惊险故事,其中那条凶猛残忍的大蛇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应该长舒一口气,毕竟电影里的蛇是假的。但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体型巨大的蛇,比如蟒、蚺等物种,只是因为人类的活动,它们的栖息地遭受破坏,想要在野外看到它们,概率极小。
而且蛇类是冷血动物,体型会随着气候变化,以赤道为中心,越往两极走蛇的体型越小,我们也丝毫不用担心大蛇会溜过来,它未必承受得起冬天的物理攻击。
但5500万年的动物非常不幸地与一种蛇当了邻居,沦为了它的盘中餐,更要命的是,当时它们根本就躲不了,全世界的温度都很高,走哪儿都是热带雨林,这下想不见蛇都难。5500万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森蚺
地球上现存最大的蛇
蛇类是一种特别的生物群体,它们没有四肢、伏地成魔,阴险狡诈嗜血成性,甚至歹毒无比,一提起它人类会滋生出恐惧,这种恐惧似乎刻进了人类的DNA。
世界上最大的蛇叫森蚺,主要生活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与沼泽地区,平均体长超过5米,最大个体超过了10米。主要以水豚、凯门鳄、美洲貘等中大型动物为食。
森蚺并不主动攻击人类,甚至在亚马孙河流域没有森蚺吃人的记载,可这不妨碍人类害怕它。森蚺的繁殖方法也与一般蛇类不同。
森蚺
它们并不产卵,而是将卵在体内孵化,直接生出来小蛇,是为卵胎生。科学家推测,森蚺采取这种办法繁衍是为了提高存活率。
因为蛇生活的地方炎热潮湿,而蛇是变温动物,孵蛋是不可能的,只能借助外界温度,但蛇没有四肢,无法像鳄鱼一样修建巢穴,只能随便找个洞穴,运气不好蛋很容易在这种环境下发霉腐坏,直接生出小蛇,就不必担心这个问题。
森蚺很大,可它奈何不了的动物也有很多,在它身上似乎看不到霸主的身影,事实上它也的确没有称霸过,霸主的荣光属于它的一位亲戚。
森蚺
泰坦巨蟒
在哥伦比亚的煤矿区发现过一枚化石,经古生物学家分析应该是一节蛇类的脊椎,然而这节脊椎直径巨大,将它与当今的蛇类对比会发现它几乎是现代蛇的十倍。
经过继续地挖掘,一些更完整的化石浮出黝黑的煤层,人们根据化石复原出了一条巨型的蛇,体长在十米以上,体重约有1吨,古生物学家将其命名为泰坦巨蟒,是地球历史上存在过最大的蛇类。
泰坦巨蟒是一种已灭绝的蛇类,与现存的森蚺同属于蚺科,我们应该庆幸它灭绝了,不然我们人类在它眼里只够塞塞牙缝。
泰坦巨蟒想象图
与泰坦巨蟒一同出土的,还有同时代的生物,比如冥河鳄与煤龟,它们同样体型巨大,而它们很有可能是泰坦蟒的食物。化石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巨兽横行的世界。
由于泰坦巨蟒已经灭绝,我们只能通过它的近亲森蚺来了解史前时代的霸主。泰坦蟒的生活方式与当今的森蚺一样,潜伏在河流、湖泊和沼泽里。
它看见猎物后突然从水里发动突袭,张开巨口咬住猎物,同时发动死亡缠绕,没有动物能逃过它的绞杀。根据化石推断,泰坦蟒的平均长度应该在14米左右,体重1吨。
泰坦巨蟒想象图
这样的体型缠绕,肌肉发动的力足以绞碎任何动物的骨头,猎物会因为内脏破裂而死。接着泰坦巨蟒会直接吞食猎物,它的上颌骨可以任意脱臼,不用担心吞不下去。
就这样,不管是体长1.75米的煤龟,还是7米以上的冥河鳄,都成了泰坦蟒的盘中餐,它在巨兽横行的时代坐稳了顶级掠食者的地位。
这个地位可是意义重大,此时正值古新世,是恐龙灭绝后的新一代霸主。为何泰坦巨蟒能长到如此巨大的体型,与它同时代的爬行动物为何也很大?这不得不从5500万年前地球的一次“发高烧”说起。
泰坦巨蟒模拟塑像
地球“发烧”
6500万年前,一颗陨石不由分说地终结了恐龙王朝,也拉着许多动植物一起陪葬。灾难发生后地球生态被重置,整个生物圈的碳循环被打乱。
植物们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恢复种群数量。地球上的火山还在不停地喷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气温开始上升,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2至3度。
这对灾后生态恢复是好事,很快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最先恢复,泰坦巨蟒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历史舞台中,只是这个温度不足以使它长到之后的体型,它还需要一个契机。
恐龙灭绝模拟图
在经过1000万年的恢复期后,地球迎来的不是满血复活,而是突然“发高烧”。5500万年前,地球的气温突然上升了5到8度,升温只用了不到2万年的时间。
全球变暖,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恒温动物来说,温度增加只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于是它们纷纷缩小自己的体型;
可对于爬行动物来说,温度增加会提高它们的新陈代谢,加快捕猎的速度,所以它们如吃了金坷垃,长得根本停不下来。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主题图片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暖史称“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泰坦巨蟒抓准时机一跃而起,在这波变暖中迅速长大体型,很快坐上了古新世的头把交椅。
一代霸主恐龙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是泰坦巨蟒的时代。然而谁也想不到,升温来得如此迅速,降温也不列外,不到20万年的时间,升上去的温度全都降回来了。
这一冷一热对恒温动物来说就像洗了个澡,可对变温动物来说那就直接造了个孽,泰坦巨蟒霸主椅子都没坐热,就匆匆告别了历史。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主题图片
“高烧”之后
地球在这场“发烧”之后进入了始新世,烧虽然退了,但全球的气温还是在一个比较高的范畴,热带面积缩小,泰坦巨蟒以及同时代的冥河鳄、煤龟等爬行动物们,一起被尘封进了泥土里,直到5000多万年后,被人类找出。
哺乳动物和鸟类成为了这场“高烧”的赢家,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动物,它们的祖先纷纷亮相于始新世,巴基鲸开始迈向海洋,打响了哺乳动物重返海洋的第一步;
一种腋下长着皮膜的动物将代表哺乳类飞向天空;还有一只叫阿克琉斯基猴的小动物穿梭在林间,它的后代将在5000万年后称霸地球。森蚺接过了泰坦巨蟒的担子,继续在热带雨林的湖泊沼泽里续写家族荣耀。
森蚺
为何“发烧”
地球历史上的这次“发烧”也给了现在人类一个启示,全球变暖到底会造成什么结果。据科学家们统计,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造成了大量生物的灭绝,其中30~40%深海有孔虫类灭亡。
泰坦蟒王朝的兴盛只能算这种事件的特例,大部分动物面对的是浩劫。全球变暖使海水酸化,大气中酸雨横行,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次“发烧”?
关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的起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外来彗星入侵。在大约5550万年前,一颗来自外太空的彗星,上面是干冰和固态甲烷。
彗星入侵想象图
在撞击到地球后,彗星上的二氧化碳与甲烷释放到了地球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瞬间超标,于是很快就进入了“发烧”,全球平均气温升高5到8度。
这个说法解释了为何变暖会如此突然,然而到目前为止人类都没能在地壳表面找到彗星撞击的坑,这个假说一直没有得到验证。
第二种说法是,前1000万年前的铺垫,造成了一朝变热。6500万年前陨石撞击地球扰乱了整个生态系统,火山喷发出巨量的二氧化硫。
这是一种与二氧化碳完全相反的冰室效应气体,当时的植物还处于恢复期,二氧化硫先行一步占据大气,全球气温变低,大气中的甲烷被冰封在了两极,这也是我们现在说的可燃冰。
陨石撞击地球扰乱了整个生态系统
随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被氧化形成酸雨落下后,二氧化碳重新占据位置,随后气温开始上升。极热事件之前地球就已经上升了2至3度,这个温度让两极的一些冰盖融化,释放出了可燃冰里的甲烷。
甲烷的温室效应能力比二氧化碳还要强,于是造成了全球变暖,然后两极的冰川继续融化,甲烷继续释放。然而甲烷在大气中并不稳定,它要么飘向了太空,要么被紫外线氧化。
大气中的甲烷很快就消失,气温回到变热之前。这也就是为什么短短20万年地球就“退烧”了。不管因为何种原因“发烧”,这场变暖造成的伤害已经无法逆转,古新世和始新世的交接地层中,埋有大量的生物化石。
可燃冰中含有大量甲烷
对人类的启示
根据科学家的估计,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发生时,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与当今地球相似,也就是说:
如果事态继续发展下去,我们也将面临古新世-始新世的灭绝事件。等到两极冰川融化,冰封的甲烷逃逸到大气中,全球气温上升5至8度的局面会再次发生,也许这次还会更高。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地球陆地面积减小,人类面临空间危机。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水酸化,许多贝类鱼类受到影响。
全球变暖主题宣传海报
这不仅影响海洋动物,人类的渔业、养殖业也会受到影响,此外酸雨腐蚀人类的建筑,毁坏人类的庄稼,全球粮食产量下降,人类迎来全面粮食危机。
历史告诉了我们会发生怎样的后果。发生物种灭绝事件时有一个定律,那就是食物链等级越高的生物,遭受的毁灭越大。
泰坦巨蟒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如今,坐在食物链第一把交椅上的是我们人类,如果灾难降临,毁灭得最彻底的也会是我们人类。
人类灭亡后的城市模拟图
结语
5500万年前的全球半暖,孕育出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蛇,也迎来了动画史上的一次灭绝,古灵长类在那场浩劫中遭受重创。
这场变暖来得快走得也快,给地球历史留下了匆匆的一笔,却给生物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有灭绝也有新生,这场变热时间重创了当时的古新世动物,却让始新世的动物们处在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这为后面的新生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其中就有我们的祖先。只是没有哪个物种会是这种纪元更替永远的赢家。
失败了那就是灭绝深渊,人类如果放任全球变暖环境恶化,那么按照以往的规律那势必要重新洗牌,我们没有完全的把握肯定人类永远赢这张牌,如果我们输了,那我们就不会再属于地球了。
泰坦巨蟒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