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婚姻下的自由恋爱: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爱情故事
纳兰性德毫无疑问是自由婚姻的拥护者,他的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热烈爱情的诗词,佐证了他在婚前有情谊深厚的恋人,并且恋人已经离去,让他饱受相思之苦。这位恋人的身份一直是很多人重点关注的内容,但是难得凭证。有人认为康熙帝惠妃是纳兰性德的婚前恋人,我们从惠妃叶赫那拉氏的角度入手,分析纳兰性德的诗词和惠妃是不是恋人
纳兰性德
一、 宫妃中没有纳兰性德的恋人
1、嫔妃中也许有纳兰性德的熟人
纳兰性德的婚前恋人没有成为宫妃,但这并不能就说妃嫔里没有他相熟之人。后宫中确实有一个纳兰性德熟识的女子,这个人就是惠妃。在这个认知的前提下,纳兰性德所著的诗词中那些宫廷生活和女子的细节,就有了头绪。
有些史书说惠妃是纳兰性德的表妹,这是不符合真实情况的。实际上虽然叶赫那拉氏和纳兰性德都是金台石之后,但他们两人并不是表兄妹关系,而是从堂兄妹。
明珠与索尔和都是金台石的孙儿,但明珠的父亲爵位不高,在地位上没办法与索尔和相谈并论。与此同时,满人很重视血缘关系,索尔和与明珠堂兄弟之间的交往仍然很密切,那么纳兰性德与惠妃很有可能自小熟识。
2、满人也奉行同姓不婚
满族人进入辽沈地区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改变了以往的婚俗。皇太极明文禁止收继婚,规定了同姓不婚,入关之后同姓通婚已经绝迹。满族人认同汉人的伦理观念,也认为近亲繁衍会影响子孙的健康,因此五服的范围内的同姓男女是绝对不通婚的。惠妃和纳兰性德之间不可能有婚恋。当时造谣者也明白这一点,为了编造流言,强行将他们二人的关系由从堂兄妹改为表兄妹,这就是惠妃是纳兰性德表妹说法的由来。
纳兰性德家谱
3、宫中妃嫔无法与外界交流
一入宫门深似海,妃嫔自入宫便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以清宫规定来看,嫔妃入宫后无法脱离皇宫,也无法离开一步。入宫的妃嫔终其一生与亲生父母都难得一见,更何况是从堂兄妹。
惠妃叶赫纳喇氏生年与入宫的时间不详,嫔妃的家人都只能知道一些她们生育皇子的事情,嫔妃是没有可能和“恋人”联系的。但在纳兰性德有关爱情的诗词中,大多描述他与婚前恋人之间的联系,因此这个恋人就不可能是嫔妃,更不可能是他的从堂妹惠妃。
二、 纳兰诗词对惠妃情况的反映
1、纳兰性德写诗祝福惠妃入宫
纳兰性德与惠妃年龄相近,惠妃入宫前两人极有可能熟识,但不会是婚前恋人。纳兰性德在《咏絮》中说:“落尽深红叶子稠,旋看轻絮扑帘钩。怜他借得东风力,飞去为萍入御沟。”词中的轻絮暗喻的是惠妃,饱含了作者对女子庆贺、祝愿的心情。纳兰性德祝福自己的堂妹入宫,证明惠妃不可能是他的恋人。反之,这样的情绪如果放在恋人身上,就显得非常奇怪。
惠妃画像
2、纳兰性德“冷眼”看女子入宫
纳兰性德的《柳枝词》仍然是在描述惠妃,这首诗是用薛灵芸比喻了惠妃,以客观角度“冷眼”看到惠妃入宫。大体是在描述惠妃于一个暮春时节,身穿绮丽的服饰,拜别家人,以秀女的身份哭哭啼啼地入了宫。如果说这时进宫的秀女是纳兰性德的恋人,他是不可能以如此冷静的情绪看待这件事情。
3、纳兰性德对惠妃被冷落感到惋惜
《浣溪沙》一词,是纳兰性德对“惠妃入宫之后情形”的想象。如果说“摘花销恨旧公”在描述纳兰性德的恋人,他绝不可能写出“恨帝始不见遇”。虽然“绣被春寒今夜”让女子感受到皇帝的见异思迁以及女子饱受痛苦和寂寞,但女子还是“梦承恩”,想要把皇帝临幸的幻想变成梦境。如果诗词中的女主角是纳兰性德的恋人,他不可能因皇帝不怜惜女子而感到可惜。因此这首诗词中的女主只能是惠妃,而惠妃也不可能是纳兰性德的恋人。
三、 婚前恋人的真实身份
虽然纳兰性德与惠妃相恋的可能性已经被排除了,但并不是说他婚前没有过恋人。纳兰性德在很多爱情作品中,描述他曾有过花前月下、饱受相思之苦的经历。这些情感不是对他的妻妾,也不是对惠妃,那么究竟何人让纳兰性德如此感伤?
1、《浣溪沙》勾勒的恋人形象
《浣溪沙》描写了恋人与词人的幽会情景。在一个傍晚,恋人担心被别人发现,脱了鞋子穿着袜子悄悄地行走,刚悄悄移动了一点点,又迟疑着不敢行动。接下来描述了她的装扮与忐忑期盼的心情,虽然全篇都没有提到爱情,但每一笔每一字都暗含情谊。不知道是因为担心害怕被人发现,还是因为即将和爱人相聚激动不已,恋人禁不住流下眼泪湿了衣襟。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情景,怎么写得这样的画面?
纳兰性德可以正大光明与妻子卢氏或官氏约会,因此《浣溪沙》的女主不可能是纳兰性德的妻子。在《浣溪沙》的诗句中,纳兰性德要偷偷摸摸、小心谨慎与女子约会,可见这位女子“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很有可能就住在他的府邸。
康熙帝惠妃居所延禧宫
2、女主角是纳兰家的侍女
纳兰性德和女子有时在黄昏后,有时在枕边相聚,有时又在花园小径。两人每每相聚都低声细语、耳鬓厮磨,两个人频繁的交往,有说不完的温柔话语,有无尽的思念。恋人用纤细漂亮的手指挠过诗人后背的痒处,还会悄悄染红指甲。这样的情形只发生在贵族少爷和侍婢之间,在纳兰性德与其他女性之间,包括亲戚在内,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的。
纳兰性德爱上了这名经常一同嬉戏的寒微女子。这位女子究竟是何许人也?当时位高权重的首辅不可能有穷亲戚,贵公子也不会和寒微的表姐妹一同长大,因此排除女子是纳兰性德表姐妹的可能。从这些黄昏后情话到深夜的时间来看,纳兰性德的恋人确实是府上“婢女”。清代对妇女的规定极严,表姐妹等大家闺秀既不可能像宝黛一样长住在纳兰家,也不可能无视封建礼教的枷锁与纳兰性德深夜约会,只有贴身的婢女才有可能与纳兰性德时时在一起,创造出黄昏、深夜约会的条件。
正当他们俩谈着甜蜜的恋爱,心灵相通的时候,恋人不得不和纳兰性德分手了。“燕子怜长叹”,就连家中的燕子都知晓他们热烈的恋情,为两人不得不分手而长长地叹息,那么他们一定经常在家中谈情说爱,才会让家中的燕子都熟知他们的绵绵细语。这也从侧面证实了纳兰性德恋人的身份,因为除了婢女之外,其他人是不能常常与纳兰性德在家中相聚的。
3、纳兰性德与恋人劳燕分飞
今天的婚姻是在双方相互爱慕的基础上实现的,但这一点在封建社会却是很难做到的。在封建社会的人们看来,纳兰性德和“寒花”的爱情,不是父母之命,本身是不合礼教的,更何况门不当户不对,没有人会看好这段爱情。果然,不久之后 “寒花”就被赶出了纳兰家。纳兰性德在极度忧郁的悲伤状况下,与恋人依依含泪而别。在那之后,恋人就此消失了,纳兰性德久久未能见到自己的恋人。纳兰性德对这段爱情注入了很多感情,如今这段感情戛然而止,纳兰性德内心很受震动,一直想要找到恋人的踪迹。
清朝皇帝选妃
四、 恋人的归宿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们对如意的事情,往往在一阵欢欣后就忘记了。不如意的事情才会让人魂牵梦萦,时时挂念。只要读了纳兰性德写的有关爱情的诗词,就知道他很少写提及妻子的诗和词,即使在只言片语中提到妻子,也大多是吊唁。在某个方面来看,这也是因为爱情的失败给纳兰性德带来了打击。纳兰性德一生写了大量的抒发相思之苦的诗词,他的诗词语焉不详,但根据描写来看,绝大部分相思的都是这位出身卑微的恋人。
1、纳兰性德遍寻恋人未果
纳兰性德在《忆桃源漫》中,猜测许多恋人被迫与他分手后的凄楚情景。纳兰性德暗喻他多方打听,给恋人寄出了许多书信,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复,纳兰性德猜测大概是因为这些书信并没有未送到恋人的手上。纳兰性德想象着恋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美丽的容颜也变得枯萎。
纳兰性德想象恋人出现在这样的场景,恋人当然不可能是去皇宫做了宫妃。那么这位恋人究竟去向何处?经过多番打探,他终于得到了恋人的准确位置,并在《南楼令》做出详尽描述。
2、恋人遁入空门
《南楼令》中点明了纳兰性德恋人的去向。地仙是指在俗世生活的仙人,后来成为对道士的尊称。纳兰性德的恋人这时身体瘦弱,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纳兰性德用许飞琼喻指恋人,那么显然,他的恋人早已经成为了女黄冠了。
“隔花才歇廉纤雨,一声弹指浑无语。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一声弹指”又是恋人出家了的一个证明。纳兰性德想象着恋人形单影只地出家了,而燕子自顾自地仍然双宿双栖,外面默默低垂的柳枝倒好像明白她的心意。
《浣溪沙·大觉寺》一词中所描述的都是大觉寺中的情况,显然纳兰性德的恋人是在大觉寺中出家了,不然纳兰性德怎会在写出“相对一忘言”?根据记载,大觉寺位于北京西城,正是地处纳兰性德的住所附近,他的恋人很有可能在寺中带发修行,浮屠氏或女黄冠的身份就显而易见了。多年的青灯古佛的生活已经让她“颜色变”失去了青春的气息,不再娇艳如花了。从他诗词的描述来看,这位恋人很有可能是先他而逝。
3、纳兰性德的恋人早逝
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中言:抛却无端恨转长,慈云稽首返生香。妙莲花说试推详。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慈云”这一说法是为佛教语,是用来比喻慈悲心怀如云之广被众生。“但是有情皆满愿”,语义也出自佛经。有人认为这也是一部怀念恋人的作品,这些佛教用语的使用,更是证明了他的恋人确实是出家修行。其中“返生香”是一种传说中能使人复活的物品,由此推测他的恋人已经坐化,要不然纳兰性德也不会生出希望恋人返生的想法。
结语:
人们之所以说纳兰性德恋人“入宫”的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暗藏“康熙帝横刀夺爱”,迎合当时汉人排斥满人统治的想法。纳兰性德恋人“入宫”一说,让当时的百姓感受到满清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但却不符合客观历史。
纳兰的诗词主要抒发自己的感情,而非反映社会现象,因此他的诗词并没有明显的指向性,不会使人一望而知。与此同时,主要抒发自己的感情的书写手法并不是铺陈直叙的,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也给后人捕风捉影的机会。有人认为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许多关于宫廷的因素,不惜断章取义、曲解原意地去证实纳兰性德的恋人“入宫”,以满足自己自私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会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思想去探究、考察对象。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纳兰性德,每个人都基于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人物有不同的理解。但纳兰性德真实的恋人到底何去何从,还需要人们根据客观事实推测。
参考文献:
《康熙帝传》
《清圣祖实录》
《纳兰君墓志铭》
《纳兰性德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