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彭州市概况
彭州是四川省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彭州是成都北向交通门户枢纽,南连新都区、郫都区、西临国际旅游名城都江堰市,东壤广汉市、什邡市。
处于成德绵经济区中心、成渝经济区发展轴的西北区域合作中心以及成都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区,是成都市规划发展的四个新型中等工业城市之一和龙门山大熊猫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带的重要组成区域。
彭州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市”、“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百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市”、“西部百强县”、“四川省十强县”、“中国家纺名城”、“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四川最具投资价值潜力城市”和“国际友好城市战略发展奖”等称号。[1]
2018年10月,彭州市入选“2018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17名。
名称由来
彭州市区
彭州历史悠久,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即有彭人在此生息繁衍,之后立业兴国,建都瞿上(今彭州新兴镇)。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彭州称谓《元和郡县志》释为“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此为今彭州名称的由来。[5]
建制沿革
彭州市龙兴寺(3)
相传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即有彭人在此劳动生息繁衍。之后立业兴国,建都程上,成为古巴蜀族立国的原始核心部分。《华阳国志》说:“蜀工鱼凫于湔山 ,后有王日杜字,教民务农,移治郫邑”。今考“程上”即为彭州新兴镇,“湔山”即起于新兴镇附近之阳平山,“郭邑”即桂花镇、隆丰镇、丽春镇、庆兴乡相毗连的“九陇”黄土丘陵。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推行郡县制度,始于境内置县,今境内为繁、郫、湔氐三县地,束手蜀郡。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割据,更迭频繁,彭州的建置沿革也变化纷繁,境内先后置为繁县、南普寿县、南晋寿郡、天水郡、九陇郡、东益州等等。隋统一全国后,推行州县二级制,公元583年罢九陇郡为九陇县,公元602年置蒙州,领九陇、清城、郭县。唐高宗仪风二年(公元677年)又在九陇界南置蒙阳县。[5]
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元和郡县志》说:“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此为今彭州名称的由来。彭州历唐宋元三代,均以天彭镇西北故繁城为州治,先后领九陇、导江(今都江堰市地)、唐昌(今郫县地)、蒙阳等县。这个时期彭州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为川西重要的商贸中心。
明代在地方行政建置上推行府州县三级制,在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降彭州为彭县,蒙阳县亦废州为镇。明、清两代,彭县皆隶于成都府。
中华民国(1912年),废除清朝帝制,设省、道、府、州、等行政区,彭县隶属大汉四川军政府,改知县作为知事公果,知县改称知事。
彭州市白鹿镇(21)
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设置西川道,彭县属成都管辖。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川政统一,全川划为十八个行政督察区,彭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年(公元1949年),同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后,隶属川西行署区的温江专区。
1970年,温江专区改称温江地区,隶属之。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温江地区,彭县划归成都市管辖。[6]
1993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彭县,设立县级彭州市,以原彭县的行政区域为彭州市的行政区域,彭州市人民政府驻天彭镇。彭州市由四川省直辖,成都市代管。
位置境域
彭州,位于成都北郊,介于东经103°10ˊ~103°40ˊ、北纬30°54ˊ~31°26ˊ之间, 全市幅员面积1421平方公里。距成都市区22公里,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过渡地带,山、丘、坝俱全,形成了“五山、一水、四分坝”的自然格局。[9]
地形地貌
彭州市地形比较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长、东西窄,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地貌。北部为山地,中部为丘陵,南部为冲积平原。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0%,丘陵约占11%,平原约占39%。彭州水资源丰富,彭州境内河川纵横,有大小河流39条。分属沱江、岷江两个水系。关口以北山区和市境东南部边界地区属沱江流域,市境以南和南部边界地区属岷江流域。属沱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湔江及其支流,属岷江流域的有蒲阳河—青白江。全市还有常年蓄水的塘、库、堰水面163.47公顷。彭州境内“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山地度假区”是成都市重点旅游门户。[10]
彭州境内地质构造经历了长期、复杂、多阶段的发育过程,从元古代(6-10亿年)、古生代(2.8-4亿年)、中生代(0.67-2.3亿年)到新生代(1万-1000万年)的地层,多有出露,且有岩浆分布。境内地貌从白水河至关口之间,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地区,有一系列大大小小拔地而起的山峰,如尖峰顶、天台山、白鹿顶、葛仙山等数十座,称为“飞来峰群”,是青藏大冰盖冰流的搬运和堆积作用而产生,现称为“巨型冰川漂砾”,为世界所罕见,已列为“世界级遗产”保护。由花岗岩、石灰石岩组成的突兀山峰或“冰川漂砾”都峻峭挺拔而秀丽多姿,溶洞清泉隐约其间,集山景、林景、水景、气景为一体,无不显出壮、险、奇、幽之特色。[10]
水文
彭州市有大小河流90条,分属沱江、岷江水系。丹景山镇以北山区和市境东南部的大片面积属沱江流域,市境西南和南部边界地区属岷江流域。属沱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湔江及其分支流的白水河、白鹿河、鸭子河、小石河、马牧河和濛阳河等;属岷江流域的有蒲阳河等。
湔江,古称湔水、濛水、玉村河,是沱江上游的三大支流之一,也是一条在彭州市境内流域面积最广、流程最长、影响最大的自然河流,其流域面积为2057平方公里。它的主源在龙门山镇北部红龙池和乾龙池,全长128公里,在彭州市境内长约90公里。[11]
建国后,湔江等自然河流得到了积极治理。1953年春正式动工兴修了大型水利灌溉渠——人民渠。人民渠,原名“官渠堰”,渠首在丽春镇,由蒲阳河引水,灌溉成都、德阳、绵阳、遂宁四市480多万亩耕地,且灌面在不断发展中。彭州市境内干渠长39.7公里,流经丽春、天彭、军乐、敖平、葛仙山、红岩六镇,灌溉面积达31万多亩。
蒲阳河,是彭州市灌溉、输水和排洪的主要河流之一,也是人民渠的输水干渠,全长107公里。蒲阳河道既引都江堰的岷江水,又集彭州、都江堰市属沱江流域的区间水,故属于“双生水源”河道。[11]
气候环境
彭州市地处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盆地北部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日照偏少,高温期与多雨期同季。灾害性天气主要表现为干旱、暴雨、秋绵雨、低温冷害、大风和冰雹。受纬度和地形地势影响,彭州市境内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日照逐渐递减,无霜期逐渐缩短,降水量逐渐增多,平坝、丘陵、低山区、高山区的气候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5.9℃,最热的7月月均气温为25.1℃,最冷的1月月均气温为5.3℃。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67毫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夏季降水的强度大,秋季绵雨多。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31.0小时。
矿产资源
市境内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石灰石、蛇纹石、花岗石、沙石和铜、铁、金等。在众多的矿产资源中,尤以煤的储量丰富,且煤质好,多数为气煤、气肥煤,主要分布在新兴、磁峰、通济、白鹿、小鱼洞和龙门山等镇。石灰石含钙量高,品质优良,主要分布在小鱼洞、磁峰、白鹿、通济等镇。在金属矿中,铜的储量高,主要分布在龙门山镇的马松岭、铜厂坡、花梯子和核桃坪等处。[13]
水资源
截至2011年,彭州水资源总量为18.98亿立方米∕年,地下水水量为3.97亿立方米∕年,年均降水量17.466亿立方米,有效降水量(地表降水量减去流走径流水量)3.83亿立方米∕年。水能蕴藏量十分丰富,达33万千瓦,可开发量占蕴藏量约32.1%。[13]
生物资源
彭州市树木种类有350多种,优势树种有杉木、柳杉、栎树、槭树、桤木、桦木等;特别是银杏、鹅掌楸、领春木、红豆杉、珙桐等属古老孑遗植物,被称为“活化石”。经济林木有茶、漆、棕、桑、果、猕猴桃、竹、藤、花卉以及油桐、女贞树等,其采集、栽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彭州是四川的棕片主产区之一和全国黄柏、杜仲、厚朴“三木”药材生产基地。有植物药630余种、动物药40余种、矿物药7种。比较大宗的植物药有大黄、羌活、木通、雪莲花、厚朴、丹皮、黄柏、杜仲、黄连、川芎等22种。彭州市动物种类繁多,仅脊椎动物就有147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小熊猫、红腹角雉;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有林麝、斑羚、大灵猫、水獭、猕猴、短尾猴等。
城市总体规划
编辑
根据《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彭州对市域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14]
规划范围
市域:彭州市行政辖区范围,面积为1421.43平方公里。包括彭州中心城区、各镇、乡、农村新村点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城市规划区:北至成都市第三绕城高速,东至彭州行政边界,南至彭州行政区边界,西至彭州行政边界,面积为617.3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北至人民渠、南至三环路、东至成绵高速复线以东2.0公里、西至西外环路,面积约43.09平方公里。
规划时限
市区夜景(老城区))
本规划期限为2017-2030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
规划目标定位和发展规模
总体定位:城北门户枢纽城市,龙门山生态旅游城市,创新型绿色产业基地。
核心功能:城北门户枢纽城市,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西部绿色化工与航空动力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西部农产品交易结算中心、生态宜居的田园城市。
经济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到2025年达到600亿元以上,到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
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布局,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改善人居环境。规划203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5万人。
建设用地规模:规划2035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8.5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110平方米。
规划空间布局
市域空间布局:优化市域产业结构,重塑城乡经济地理,形成“一心三极三组团六集群”的经济发展格局。 “一心”——中心城区,“三极”——濛阳、丽春、通济三个重点镇,“三组团”——城市经济组团、都市农业组团、山地旅游组团,“六集群”——彭州市大力发展“绿色化工、航空动力、生物医药、时尚创意、山地旅游和都市农业”六大产业集群。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规划空间结构为“两轴联双城,一江带四心”
“两轴”:指城市功能发展轴和产业发展轴。依托迎宾大道城市中轴线,依次贯穿牡丹新城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居住生活等新型城市功能与龙兴古城旅游、文创、公服等传统城市功能,并延伸至南部创新产业中心,形成城市功能发展轴。融合产城一体的理念,以牡丹大道为载体,连接以文化创业为主导功能的核心服务组团与生物医药企业、航空动力企业为核心的绿色工业组团,形成产业发展轴线。
“双城”:指牡丹新城和龙兴古城。
“四心”:指龙兴古城传统文化中心、牡丹新城商务办公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和生物医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