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莲凤:从“长征组歌”走来
作者采访耿莲凤后合影留念。
提起耿莲凤,这位在中国歌坛上著名军旅演员,活跃在“红歌”舞台上五十多年仍受人追捧、热度不减。2014年4月6日,我的采访安排在北京东安市场B1层的“一茶一座”,她的面庞秀美、荣光焕发,明眸大眼炯炯有神,绣花红缎西装外套更显示着她不凡的气质。尽管我临时选定的此地极不适合采访,人来人往,声音嘈杂,还不时有“粉丝”上来问候,但耿莲凤并不介意。落座后,她开门见山地说道:“想问什么,你就问吧。”
一,<长征组歌>影响我一生
耿莲凤1944年12月28日出生在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半沟村,父亲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军人。1961年,她不满17岁就考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从一名学员,发展为广大观众喜爱的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正军级待遇的将军歌唱家,并当选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
年轻的耿莲凤。
采访从她的成长经历谈起。她开门见山、一语中的:“就从我演唱《长征组歌》说起吧。”
1965年周恩来总理下达任务,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要隆重推出一台节目。为此曾亲历长征的肖华将军含着眼泪完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晨耕、生茂、唐河、遇秋等作曲家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阵容强大,有当时驰名中外的著名演员马玉涛、贾世骏、马国光等当时驰名中外的著名演员,《长征组歌》中有为他们量身定作的独唱曲目。当时耿莲凤刚19岁,经过几轮选拔试唱,耿莲凤与杨亦然最终被确定第四曲《遵义会议放光辉》的领唱人选,成为全团年龄最小的领唱。作为二重唱组合,杨亦然的声音敦厚,耿莲凤的声音高亢,非常谐调,相得益彰,很适合曲目的贵州山歌风格。
耿莲凤面临她艺术人生的第一个挑战:如此重大的演出,如此艰巨的任务,对于身份还是学员的耿莲凤,如同一座大山挡在面前,心理上有负担,艺术上更有不足。但是,战友歌舞团是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团队,既是大家庭,又是大学校。这时,团里的老演员主动站出来,帮助她这个年青演员,她也主动向老同志学习,生茂、唐诃帮她分析如何把握演唱技巧, 指挥唐江还教她舞台上演唱怎样才能更有“情”。令她刻骨铭心的是,在她的成长中,还有敬爱的周总理的教诲。一次排练,她唱完刚走下舞台,总理使招呼她过去,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耿呀,你的三曲唱得不错,但应更深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确立毛主席的领导,我们的革命就有希望了,你的眼睛要闪光,亮亮的……
耿莲凤一遍遍揣摩总理的话,以后每唱一次,都使自己保持最佳情绪,面部带笑,眼睛放光,脑子里像有个“小电影”:当天幕上打出遵义会议会址图像,出现毛主席的闪闪发光的头像时,她好象看见毛主席正挥动巨手,指挥红军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面对辽阔苍穹,乌云散尽,鲜花盛开,她展开歌喉,表达出无比喜悦的内心的情感。
耿莲凤演唱“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于1965年“八一”首次公演,一举获得成功,耿莲凤记得当时情景:台上含着眼泪演,台下含着眼泪看。而后,1966年周总理出访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将《长征组歌》列为随访艺术团的重要剧目。改革之年,祖国迎来了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两大喜事,组歌均被邀请前去演出。
《长征组歌》讴歌了中华民族历尽艰险,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长征精神,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性的壮丽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其气势磅礴,感人肺腑。在艺术上,其以深刻凝炼的词汇,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作品的红色经典,历经四十多年,国内外巡演超千场,魅力丝毫不减。
如今,在组歌第一代独唱领唱的演员中,马国光去世,马玉涛、贾世骏等人也大多退休,只有耿莲凤还在职。2007年香港庆祝回归祖国十周年,他们应邀赴港与市民合唱团共同演唱《长征组歌》,耿莲凤与团里青年演员宗小琳担任第四曲《遵义会议放光辉》的领唱,一个26岁,一个62岁,上演了“大姐姐领小妹妹”的绝妙合作。耿莲凤感慨地说:“可以说,我伴随着《长征组歌》长大的,也希望《长征组歌》能永远传承下去,成为教育人民,振兴经济,促进中国发展强盛的特殊教材。”
二,心中总有两盏灯
耿莲凤说,在她心中有“两盏灯”:革命先辈、可爱的战士。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有这“两盏灯”引路,就会找准方向,永往直前。
从革命先辈身上,耿莲凤学到的是对理想的执著,对事业的忠诚。她从小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成长,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她的公公更是位两次过雪山,三次过草地的老红军。耿莲凤从小对老革命感情至深,受到了正统的革命传统教育。而通过排演长征组歌,她更加有幸与更多老革命家接触,直接从他们身上得到政治营养。罗瑞卿总长、肖华主任、杨勇司令员、廖汉生政委等亲历长征的首长,像父辈一样,亲切地鼓励她,开导她,一遍遍地对她讲述长征故事,帮她更快地进入角色。特别是“总策划”周总理,对她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每逢观看她的演出前后,总是热情肯定她的进步,还语重心长地嘱咐她继续努力,向老同志学习,不仅在艺术上、而且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更好地为部队服务。耿莲凤记得,文革动乱中,总理患了癌症还坚持工作。而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坚持一遍遍重听《长征组歌》,吟唱“革命理想高于天”,更让耿莲凤感动不已。1977年,首都文艺界在首都体育馆举办了一场“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的专题晚会,耿莲凤与郭兰英、王昆、李光羲等很多老艺术家深情出演,是哭着唱完的,而台下观众也是哭声一片,她对周总理的感情终于有了一次彻底的释放。
对于战士,耿莲凤也怀有很深的感情,在这些随时准备献身祖国的年青人身上,她学到了军人最优秀的质朴和献身精神,因而,她总觉得应该拿出最好的精神食粮、最优美动听的歌曲来,更好地回报他们,即使是面对猛烈的炮火和流血牺牲。
她与艺术搭档张振富曾两次到祖国南方的前线慰问演出。当时,为保证所有文艺慰问人员的安全,作战部队的首长坚决阻止他们上战斗一线演出。她与张振富等人心急火燎、语气激动地请求:我们来干什么来了,不是旅游渡假,不是游山玩水。虽然这里很危险,但我们是军队文工团,我们也是军人,战士能流血牺牲,我们为什么不能慰问他们。她的决心终于感动了上帝,在严密保护下,又逢天公作美,大雾弥漫,她们分别进入最前沿,就在敌人眼皮底下的猫耳洞里,她们小声地给战士唱歌。
昔日耳熟能详的偶像到来,在阵地上刮起了一阵“旋风”,前沿部队官兵士气备受鼓舞。当时,很多人都提出想亲眼见见这个心目中的军旅歌星,听她几首歌后再上前线,即使牺牲也不遗憾了。深受感动的耿莲凤、张振富就含着泪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只要有人拦车,提出来听他们的歌,他们就跳下车就唱。奇怪的是,那阵子,他们从早唱到晚,人没累倒,嗓子也没有唱哑。回忆那段生活,她说,只有在牺牲面前,人的心灵才得到净化。战友为国捐躯,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保留的?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没能唱给他们听, 如果这次战友上去就回不来,事后自己内心的遗憾将永远无以弥补。面对最可爱的战友,自己要把爱给他们。所以,她在为战友签字时,写的都是一样的话:祝你健康。而心里却默默地为他们祈祷:把仗打好,活着回来。
在和平时期,耿莲凤更是“全天候”为战友送温暖、为士兵服务,下部队,到边防,到处慰问演出。到了基层部队,他们是台子搭起就唱,唱完就走,有时一个月演五十多场,一天路上要跑9个小时,无论多苦多累,他们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一位基层干部曾讲过这样一段感人事实:1985年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时候,她随中央慰问团去了西藏,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给战士们演出。演完以后听说五千多米高处还有个雷达站,有七八位雷达战士长年累月在这个冰天雪地、长年缺氧的“生命禁区”工作,由于值勤不能来看演出,于是,她与张振富主动请战,要亲自看望战友们,上去给他们演小场。上去以后高度缺氧,两条腿都打软,站也站不住,说话都喘不上气来。那时他们只有一个想法,战士们用自己和生命来保卫祖国,让全国人民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克服困难,把军区首长和人民群众的慰问带给他们。看到耿莲凤、张振富等人来到身边,战士们感动得流下眼泪,而他们看到这里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为战士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精神所感动,那天,大家是眼泪流到了一块,歌声融到了一块。
由于心中有“两盏灯”,耿莲凤对自己要求很严。如今在国内歌坛,她也是“名星大腕”,在还享受着正军级别的待遇,但她从来不“耍大牌”、搞特殊。据一位基层干部回忆,有一次,她们到远离机关住地的哨所去慰问,山路崎岖,北风呼啸,黄沙漫天。为了安全,部队将机关最好的一辆北京吉普车调派给耿莲凤专用。谁知她却往大篷车上一挤,非常风趣地笑笑说:“我与大伙儿在一起更有安全感。”那一次,耿莲凤与老搭档张振富最后压轴,连唱了十来首歌曲都下不了台,最后,他们便干脆走下台到战士们中间,与大家一起互动,又唱了10余首歌才意犹未尽地谢了台。
三,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
在采访过程中,耿莲凤多次动情地说:“我1960年入伍到北京战友歌舞团,如今已经工作了五十多年了,从一个不懂世事的孩子,毫无经验的学员,成长为一名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所喜欢的演员。可以说,没有部队大学校培养教育,就没有我的一切。我也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的神圣使命,牢记自己是一名军人,舞台就是战场,到任何时候,遇到任何困难,我们也不能“掉链子”。
耿莲凤与张振富表演二重唱。
除了《长征组歌》,耿莲凤为广大观众所耳熟能详,是她与张振富的男女声二重唱。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她与张振富一起演唱了《祖国一片新面貌》、《毛主席派人来》、《敖包相会》等二重唱歌曲,这一对演员声情并茂,载歌载舞,形式活泼,表演丰富,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谓家喻户晓,风靡大江南北,被誉为“国内最好的二重唱搭档”、“中国的一对儿绝唱”。当时,在民众中还有不少善意的传言,有人看她们的舞台形象实在是太般配了,就想像他们“是一对两口子”。说到这里,耿莲凤的声音低沉了,不幸的是,我的好搭档张振富已经走了9年了。从1967年合作开始,我们俩合作30多年,很受观众喜爱,录制了唱片盒带。到现在,我还记得1967年合作,选演员,我们俩合作的首曲是《毛主席我们永远忠于您》,一举成功以后二重唱就成了我们的主打节目。张振富他比我大四岁,我一直很尊重他。我们最后一次合作是1999年11月,在央视“音乐桥”节目中,刘路采访生茂老师《祖国一片新面貌》的创作过程,作为演员也作为现场嘉宾,我们陪同访谈,还现场唱了一遍这支歌曲。当时,他患肺癌已经住院,可还是坚持录完了这套节目。两个月后,2000年1月14日他就走了,享年仅59岁。
耿莲凤痛失“黄金搭档”,再也未能找到“相得益彰”的合作者。不是她挑剔,而在于二重唱要求非常严格,两人从气质、形体、声音到表情、眼神、动作等都得协调统一,默契配合,给人感觉就像一个人。而这需要艰辛打磨和潜心锻造,并非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只要两个人随便站在一起唱就行。从年轻时独唱到中年时二重唱,再到现在又重新独唱,耿莲凤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最近,在独唱《祖国一片新面貌》时,她特意加入了男声伴唱,使歌曲更有了二重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于自己保持艺术生命力的诀窍,耿莲凤毫一讳言,长年在外在奔波,对于铁打的人也会出毛病。在疾病面前,她靠的是坚强意志。有一年风从欧洲演出回来,又接出访日本演出任务,可演职人员从87人减少到40人,而《长征组歌》的演出任务从原来的18个人的任务减到13个人完成,耿莲凤当时一个罗卜顶好几个坑,担当了独唱、重唱、伴唱、组歌,还有很累人的舞蹈,她从中担任了领舞和伴舞,舞台幕后压力超大,尽管身体感到不适,但她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回来后,第二天她就住进了医院,一检查,严重贫血,血色素才5克,而正常人是11克,领导与同志们看到这个结果都十分后怕。近几年,她患有更年期甲亢,有时心跳130下,上台演出时两条腿都打哆嗦,但她仍坚持一边工作,一边治疗。根据医生建议,她一面吃中药,一面用自己创编的耿氏拍打操锻炼体质,疾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为此,她多次被请到北京电视台做节目,为观众教学“耿氏拍打操”。
至今她依然保持青春态:肤色依然光泽细腻,白里透红,没有老年斑;她体态轻盈,精神矍铄,走起路来飘飘欲仙;她衣着得体,落落大方,说话声音清脆甜美,让人很难将她与已经过了花甲之年连在一起。说到保持年青状态的秘诀,她毫无保留地说:“我永葆青春的秘诀,就是注重养生之道,目的只是为了保持一个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能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歌曲。
面对社会的发展、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新老歌星的你来我走,她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采访最后,耿莲凤说,“在上世纪,50年代是以民歌、戏曲为主,60~70年代是以样板戏为主,80年代从外面进来了通俗歌曲,后来又出现了摇滚,进入21世纪,在祖国艺术的大花园里,花越来越多、越开越好。作为一名军旅演员、一名红歌歌手,我虽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花朵,但还有那么多的人喜欢我、支持我,已经觉得很愉快、很知足了。”
耿莲凤戎装照。